童月芊 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 成都观察 林星彤
12月3日,成都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来自成都11个市、区(市)县代表团,以及4个产业代表团的536名代表聆听大会报告。
成都能工巧匠大量涌现
从求学期间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到就业后获评“成都工匠”称号,“00后”铆工李大江的成长进阶之路,是成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自2019年7月启动“产改”以来,成都市技能人才总量增至29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增至95万人,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能工巧匠大量涌现,背后有哪些支撑条件?
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马响勇谈到了职工培养路径的成效——公司工会通过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大力推荐优秀职工参加技能竞赛、先进评选,收入待遇向一线职工倾斜等方式,让一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马响勇
这一路径在成都高新区也成效显著:经营主体数量规模以年均20%的增速增长,职工队伍已超百万人。创建省级、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个,区级“职工创客空间”23个,培育“高新工匠”914名、“成都工匠”154名,数量位居成都各区(市)县第一。
面向产业工人,聚焦一线制造领域。作为全国首批全面试点城市,成都强化“产改”组织领导,攻坚重点任务,全市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连年高速增长,技能人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之中稳居第3位。
首创工匠人才全链条工作体系
成飞铆装钳工首席技能专家刘时勇成为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里的“成都面孔”,在大会现场,备受瞩目。
启动“产改”5年间,成都首创以培育“成都工匠”为先导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市县工匠数量完成“破百、破千、破万”三次大跨越,工匠工作反哺产业发展的总体效益稳居全国城市最前列,率先构建形成“以培养工匠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成熟模式。
产业工人代表参加成都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在构建工匠全链条工作体系上,成都深化各级工匠培育贯通发展,2名“成都工匠”获评“大国工匠”,112名“成都工匠”获评“四川工匠”,6名“成都工匠”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首批对象。
成都坚持把培育工匠的目光投向一线,面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前沿选树典型,组建国内首家实行平台化、体系化、项目化运营的工匠学院——“成都工匠学院”,先后组织工匠“揭榜挂帅”承办技术攻关、设备改造等项目超1000个。同时制定了国内首个礼遇工匠政策,累计惠及“成都工匠”16.5万人次。高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新都区、崇州市等地改革进展保持开发区、县域地方前列。
成都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平台众多,正在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交易大市场。成都提出,要从每一套设备、每一项工艺、每一道工序的“岗位微创新”做起,全力构建起一个崭新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