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小中河上游河段,河水不见减少,反而渐渐增多。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为冬日增添一抹灵动。
经过生态补水,潮白河水量充沛,恢复自然美景。(摄影:潘之望)
随着北京市2024年秋季生态补水的全面启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开始对下游河道进行水源回补,小中河这条贯穿顺义西部的河流有望全线有水。
近些年,在北京,越来越多曾经干涸断流的河流恢复流动。这与北京持续开展的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行动密不可分。“南水”进京十年,逐渐成为城市用水的主力水源,替代了原本承担供水重任的本地地表水,密云、怀柔等大中型水库得以为部分河湖进行生态补水、回补地下。
自2014年“南水”进京以来,北京水务部门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科学化精细调度,北京的有水河流增加了26条,有水河长增加500余公里。
五大河流
连续4年贯通入海
进入11月,永定河北京段沿线,“五湖一线”水毁修复,官厅山峡段、卢三段、卢梁段等多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仍在紧张施工,抢抓“黄金期”。在去年发生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永定河北京段沿线受灾严重。这些重建项目,施工各有重点,却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环节——通过搭设围堰或是管道对永定河河水进行导流。这是为了确保上下游的河水连通。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却曾因为多年干旱、城市发展耗水过快等原因出现断流。2019年起,北京在水利部的统一调度下,统筹调配多水源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来自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的黄河水、大同册田水库水、北京官厅水库水以及部分再生水等共同汇入永定河。
2019年,永定河官厅山峡段108公里全线流动;2020年,永定河北京段贯通;2021年,永定河在断流26年后首次实现800余公里河道全线通水,汇流入海;2023年,永定河在断流后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今年有望连续两年全年全线有水。
有了永定河生态补水的成功经验,北京开始尝试统筹调度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推动全市干流支流同步治理、地表地下协同修复。2021年,北京东部第一大河潮白河在断流22年后再次全线通水。
至此,北京五大河流全部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到今年已是连续第4年。
河湖“水网”
日渐充盈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手中有一份卫星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出潮白河过去近十年的变化。
潮白河。
2015年时,潮白河只在潮河、白河的汇合口上游和牛栏山橡胶坝上游一小段,以及通州部分河段有水,其余大部分都是干涸的。但从2018年开始,密云水库出库后的潮河、白河河道,汇合后的潮白河干流河道有水的河段越来越多,到了2021到2022年,潮白河干流全线都“蓝”了起来,甚至周边一些毛细血管般的支流都能在图像上清晰看见。
在李述看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后,北京市水源结构和供水格局发生变化,水资源调配策略也随水资源情势的发展和不同时期重点保障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科学、精细调整,“潮白河生态补水就是策略调整的一个缩影。”
李述介绍,2015至2022年,北京市统筹多水源累计向潮白河生态补水19.7亿立方米,最大年份10.5亿立方米,最小年份0.08亿立方米。补水量年际变化如此悬殊,是因为“南水”通水初期,密云水库的蓄水还很少,因此以水库多蓄水、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为主要目标。
到了2021年,北京市降水极端丰沛,密云水库开始高储量运行后,水务部门利用本地水与“南水”协同实施多路径大范围补水,全面复苏潮白河生态环境。
大运河。
北京开展河湖生态补水,除了可以满足市民百姓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更是为了通过河道缓慢下渗,让地下水源地得到补充,把水“存”进地下。为了有效保障河道生态水量,尽可能延长有水河长和通水时间,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每年都会根据可调度水资源量的情况,精打细算,制定科学、周全的调水计划,精心选择补水路径,让生态补水的效益最大化。
经生态补水,不仅潮白河干流,小中河、方氏渠等一批干涸断流的河流“复活”了,通过京密引水渠,沙沟河、肖村河、北沙河、南沙河等城区北部水系也得到补充。
已经荒废多年的农灌渠道也被利用起来,通过潮河总干渠、东干渠、中干渠等生态补水,顺义东部水系实现贯通,空库运行20多年的唐指山水库再次山水如画。
纵横交织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水系织就了一张城市“水网”,生态补水让这张网越来越密,日渐充盈。
北京市水文总站水质水生态实验室主任刘波告诉记者,2014年“南水”进京以来,北京的有水河流从96条增加到122条,有水河长从2352公里增加到2887公里,有水河长占比从36.7%上升至45%,期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呈向好趋势发展。
河湖水体从“亚健康”
走向“很健康”
屏住呼吸,端稳手机,“咔嚓”一声,一幅白鹭在河畔低头觅食的画面被定格下来。对住在亦庄凉水河附近的王岩来说,拍拍河边的美景,是他每次慢跑结束后最大的享受。
河里不止要有水,还要水清岸绿。“南水”接过了城市供水重担后,北京的河湖治污和水环境治理也在加速。凉水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条。
位于京城南部的凉水河曾因污染严重,河水发白、发绿而被冠上了“牛奶河”的名字,附近的老住户则叫它“臭河”,住得近的夏天连窗户也不敢开。
随着北京水务部门连续实施“三年治污行动”,凉水河沿线的排污口被封闭,禁止污水直排河道;疏通河道、整修河堤、增种水生植物让河道焕然一新。流域内的几座再生水厂,每天都有高品质的再生水源源不断补充进河道,让水体得到置换,“流水不腐”。
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规范》,凉水河在2016年还是不健康状态,从2017年起就转为亚健康状态,到了2020年已经达到健康等级,“这也充分说明了凉水河水质、水生态环境的转变。”刘波说。
《2023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显示,全市主要河流、湖库及湿地中,处于健康等级的水体占83%。2023年度,全市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02种、浮游动物444种、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45种、水生植物85种、鱼类73种。
“同上一年度相比,除浮游植物物种数略有减少外,其他生物类别物种数均有所增加,全市水生生物多样性处于持续稳定向好的状态。”刘波说。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王天淇;摄影 潘之望【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李俊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