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

甲辰年秋天尚未过去,就收到80岁的何定镛文集《岁月融融:何定镛作品选》。何老一辈子做报纸,当编辑,舞文弄墨一生,与不少文人雅士往来,见证了成都文学的发展,曾经成就了一部颇具文学史料价值的《成都文化人散记》。

年届八旬的何老至今依然笔耕不辍,《岁月融融》收录了散文随笔、小说、科学文艺、诗歌咏叹、纪实文学、评论等多体裁作品60篇,呈现出了他的整体文学创作风貌。何开四在序言中说:“定镛是个品德高尚,诚实,说真话的作家,其作品选《岁月融融》实为广大读者值得阅读的精神文明佳作。”

注重文字的细节

作为《成都商报》创始人之一的老媒体人,何老文字严谨、功底扎实,不管是写作哪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讲求文字的细节准确、客观。如此,带给人的阅读感就很有纪实的味道。纪实就需要细节去丰满,好在何老善于观察、记录,从中洞察世事学问,让作品呈现出应有的质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在小说中得到突出的体现,在尺幅之间展开小说叙事,精彩之处,正是生活凝练的表达。

世界是圆的,也是平的。对大多数写作者而言,并不是随时在生活中就发现值得书写之事。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闪光点,就不只是见多识广所能概括的,而是需要匠心般的耕耘与敏锐的发现。出色的媒体人对突发的新闻,总是能洞察新闻的要点。这与何老对待文学作品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也成就了何老的文章价值观,那是有着独特性的。

在阅读《岁月融融》时,我对此有着强烈的感觉。虽然这种写法有可能因罗列显得内容堆砌而少一点趣味性,但能让人知道来龙去脉,远比玄幻的写法更为坚实可靠。至于在科学文艺的写作中,注重细节方面更有直观的表现。何老曾担任四川省科普作协领导职务多年,身先士卒创作相关的作品,也起到示范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也丰富着文章的内容。在诸多文学领域的创作中,细节支撑着文章的内在肌理,让文章变得扎实起来。这就如同何老将生活过成一种岁月融融般的和谐,就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是一丝不苟的。至于具体的细节,在书中的不少篇章中都可以看到。

阅读让写作更宽阔

何老出生于书香世家,在工作之余,勤于阅读,并以此拓宽视野,也让写作的内容不再遵循经验写作,而是从阅读中发现更为广阔的写作天地。所以,哪怕是写身边的寻常小事,他也能写得与众不同。

作为媒体人,何老见识过诸如张澜、周克芹、车辐、流沙河等名家风范我所接触的何老亦有名家风范。儒雅的谈吐,说起巴蜀文化的渊源来,更是如数家珍。与文化名流的往来,更是平添了他对文坛的洞察力。他谈文论艺,总能找到不同的视角。这得益于长期的阅读。

从阅读中来,到写作中去。何老以老辣的笔法,让文章变得有深度、宽度、广度,这依赖于他的思想深度。纪实文学、评论专辑里的诸篇,最能代表他的观察与思考。

从这部书中,我看到何老在不同的文体之间游走,留下精彩的篇章,这背后支撑的是阅读。当一个作家不再局限于自身经验写作时,就进入到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信手拈来,都成文章。

跨领域写作

对传统新闻媒体人而言,讲求的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闪转腾挪,在文字中练达,成就一番武艺。何老精通武术,著有《巴蜀武林英豪》一书。对文字的操练,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文字的世界里,他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在不同的文体间悠游,这种精神是我所钦佩的。

何老的跨领域写作,并不是追求写作新概念,而是在传统中谋求突破,点滴的变化亦让人欣喜,让文字打通不同的世界。这看上去是笨功夫,却让我看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观:不投机取巧,我手写我心。应该说,何老作为媒体人,应该深谙炒作之道,但他所出版的图书也好,文章也罢,并不哗众取宠,反而以低调见长。跟他同时代的作家,不少已功成名就,他却少为人知。这不能不说,对何老是不大公正的。

作家阿来在一篇演讲中说:“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文学书写是从我自己出发的,但是我发现我写了几十年以后,还是在写人,但我已经把这个比较单薄、比较肤浅的我构建成一个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我。”何老的文学实践,何尝不是“构建成一个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我”呢?

我们常常会探讨作品的量与质的话题。但这个话题是见仁见智的,对何老来说,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已经摒弃了条条框框,一篇文字,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下去就是,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这也就成了他文字的特色,质朴中不乏灵动,让文章在耐读的同时,增加了分量,也由此延伸出更多写作的可能性。这恰如吴显奎所说:“一部厚重的人生大书,被他写得丰富多彩。”

(《岁月融融:何定镛作品选》,何定镛著,阳光出版社,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