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下,如何实现高标准建设?四川大学坚持以创新创优为抓手,狠抓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各个环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抓手。学校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并纳入国家级培育基地重点建设;开展文科专家领衔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系列讲座;启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教学研究团队建设工作,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
学校着重打造立体化的思政课教材体系,打造系列思政“金课”、实践“金课”。近年来完成了5门本科思政课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导用书的编写修订,出版了《四川大学思政课优秀教案》2辑,认真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川大故事、专业故事“四个故事”。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四川省—四川大学),带领四川省高校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凝聚形成具有川大特色的“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牵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开展集体备课。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四川大学出台倾斜政策,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聚焦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开展深入研究,产出《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中国基本理论经济百年探索》等系列精品成果,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理论文章400多篇。2017年以来,学院新增国家级重大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50项。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按照思政课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四川大学坚持“引培并举,以培为主”的原则,以“制度+数量+质量”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学校制定《四川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学校在人员经费投入、进人指标等方面,优先考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在职称评审中,思政课教师实行单列。
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需要以更充足的经费、更倾斜的政策、更优厚的条件,不断提升学院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坚强堡垒,再上新台阶。
整理 李媛莉
摄影 郝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