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志凌 李媛莉

2024年5月19日,四川夹江“九〇九”三线建设基地。“这座红色教育基地有着怎样的故事?”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在进行。

边走边学、边看边学,来自四川旅游学院的师生们了解了这个“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从走过的路、对话过的人、看过的现场中汲取的理论感悟,比任何文字内容都入脑入心。

这是四川思政课创新的一个案例。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思政课教育,要求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思政课是关键。讲好关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主阵地。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前进,近年来,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悟深研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既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教育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6+1”项目研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产生了一批集成性成果,彰显高质量发展优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0%以上的青年教师参与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赵一曼研究院,积极征集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相关论文和阐释解读文章……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作为思政课教育科研重中之重,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用鲜活生动的事例,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发表一大批论文和多部学术著作,形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新研究,拓展了党的创新理论阐释的深度广度。

创新方式方法,不少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师生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实践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思政教育研究”,参与的师生认为,把自己摆在场景里,更能感受理论的力量。

锚定新时代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抓好教学改革这个基础,在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上不断探索。

求新求变

 

造思政“金课”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

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思政课讲什么才能吸引年轻学生?网络与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怎样讲才能与学生实际需求不脱节?

注重理论武装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创新内容和形式,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思政“金课”——这是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回答。

针对“讲什么”创新内容供给。一方面,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使课程内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好推动课程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省委党校坚持学科建设“本色”与“特色”相统一,既突出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优先发展导向,又深入挖掘党校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资源,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内涵特色发展优势。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厚植学生“三农”情怀这个基本立足点,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育人目标贯彻始终,开设《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等系列选修课程,超万人选修。另一方面,四川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讲什么”的体系。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挖掘利用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具有四川印记的红色资源,三苏祠、三星堆、古蜀道等巴蜀文化资源等,将其融入思政课建设,构建起系统化、特色化的思政课教材体系。

针对“怎么讲”创新教学方法。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课堂开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玉门油田老君庙一号井遗址等地,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蜀道上的思政课”,成都理工大学着力打造“田野”大课堂……将教学方法作为突破口,思政课的实效大大提升。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挖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鲜活素材,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以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西南财经大学的同学佩戴上VR设备,在虚拟情境中“重走长征路”、沉浸式感受历史,体验与革命先烈并肩奋战的豪迈壮举。“怎么讲”既创新话语体系,用讲故事的思维、故事化的设计,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又凭借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激发创新动力,成为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针对“谁来讲”培养“大先生”。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培养本领高强的思政课教师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省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陈驰名师工作室”为聚力源,理论研究创新与教学实践创新双轮驱动;在一堂劳动教育主题思政课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丽鸽请来全国劳动模范其美多吉。王丽鸽讲学理知识,其美多吉聊人生故事,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了,学生们就非常乐意听。

通过一个个思政“金课”示范引领, 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拓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怎么干”的路径。在最近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四川有9人获特等奖,25人获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

机制创新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过四川的学校,省委教育工委选取有代表性的感恩奋进故事,精心打造2024年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秋季开学第一课,点赞量超2500万。

西南交通大学有一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上的思政课,这一门课,把科学发明历史、研究创造的思维,还有我国列车发展的故事,以及西南交大的科研历程,凝练成“强国有我”的思想表达和学校的科技自立自强。一堂课讲下来,不光大学生听得入神,西南交大结对的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中小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整合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是四川将大思政课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同步推进的成功探索。

大中小学承担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学校思政工作涉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教育等许多方面。教育战线岗位分工各有不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实现教育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于是,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统筹大中小学的育人目标、内容、方式、队伍、成效、评价等要素,形成纵向上各学段主线贯穿、有序递进,横向上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功能互补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坚持纵向贯通各个学段,合理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其次,根据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设置与之相关的思政课程模块,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关注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征,设计符合其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联动,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育人合力还来自高水平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制度体系,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模式,拓宽思政课教师协作交流渠道,全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与川东北地区各中小学联合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都大学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推进队伍一体化建设。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多措并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提高实践育人能力,推进队伍一体化建设。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狮石孕穗·明德馨师”教师党建工作子品牌、开展“最美思政课教师成长计划”等,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

今年,省委教育工委组织37所公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55所民办高校开展结对共建。11月18日,吉利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工商学院三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结对共建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三校思政课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围绕“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建设”主题,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研讨。

结对共建,正在汇集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资源,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凝聚力量,更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