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胀在全球多数经济体中得到控制,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出现分化。11月,美联储再次降息25个基点。在全球多个经济体加入降息行列的同时,仍有不少经济体出于对通胀的担忧,保持加息节奏。当前各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不同?货币政策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如何看各经济体货币政策不同的转向节奏?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Q
当前各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不同?
A:通过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方向、时间、幅度作对比,当前各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先于美联储降息的经济体,包括瑞士、瑞典、欧元区、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
◇ 瑞士今年3月降息25个基点,成为本轮首次降息的发达经济体。随后,瑞典央行也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2023年,瑞士和瑞典经济增速均出现下滑。
◇ 欧洲央行5年来首次降息,且多年来首次先于美联储降息。其降息理由是经济增长放缓。
二是先于美联储提高利率的经济体。今年3月,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17年来首次加息;7月,俄罗斯加息200个基点。
三是在美联储之前先降息后加息的经济体。2023年8月,巴西央行降息50个基点,此后多次降息,今年9月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0.75%。
Q
货币政策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A:货币政策首先要考虑金融稳定问题,再就是实现物价稳定、最大化就业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常受经济大国影响,并与本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及汇率制度紧密联系。在金融系统稳定条件下,货币政策取决于本国物价水平、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对目标值的偏离方向和偏离幅度。
Q
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节奏不同,怎么看?
A:2024年已近尾声,全球通胀压力在部分经济体中逐步缓解但进程各异,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节奏不同,呈现宽松与紧缩并存的格局。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实施降息反映了在经济增长压力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各国央行希望通过货币宽松政策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虽然能够刺激资本市场、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但也存在隐忧。以美国为例,经济面临的风险是双向的。高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使得经济面临急剧下滑风险,同时薪资增长具备黏性,通胀压力尚未完全消退,即使就业放缓,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凹陷区间”内也仅能换来通胀的缓慢下行。
较为缓慢的降息步伐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争取时间,以评估中性利率的变化,并避免因过度宽松引发新的通胀风险。然而,过于谨慎的降息可能会错失提振经济的窗口期,尤其在高利率环境下,经济增长脆弱,市场信心不足。
总体来看,降息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压力,但如何在抑制通胀、保持金融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仍是发达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调整中的关键考验。
Q
今年以来,我国多次货币政策集中调整出于什么考虑?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对我国有何影响?
A:今年以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持支持性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不仅采用传统的降准、降息等做法,还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及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调控方式,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引导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当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随着欧美国家通胀压力缓解,为稳定经济增长进入降息周期,降低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专家分析称,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更要坚持以我为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与财政等政策协同发力,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更多内容
智库圆桌丨全球货币政策变化影响几何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新媒体策划/谢慧 王玥)
监制/韩霁
编辑/王玥
校对/卢杨静(见习)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