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
就人们的惯性思维来说,“树挪死”是一种常态,“树挪活”是一种奇迹。不过在天津,“树挪活”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河西区怒江道,74棵胸径30厘米以上的白蜡树原地平移,为道路拓宽腾出了空间;在红桥区天津西站旁,有三棵刚被迁来不久的“参天大树”,胸径分别达82厘米、57厘米、50厘米,为了顺利迁移,施工单位专门修了一条1.8公里长2.5米宽的路;在和平区中心公园,一棵胸径1.2米、树干倾斜约45度的大柳树也是刚刚“搬”来的新“住户”,之所以树干倾斜,是因为迁移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来什么样,迁移中、迁移后,还什么样……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要“挪树”?事实上,在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或因车道扩建、或因商圈构建、或因地铁建设,一些存续数十年的大树,与城市建设的冲突越来越频繁。翻看新闻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在很多城市都有出现。
城市中的树木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优化了城市生态,一圈圈的年轮,更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铭刻着岁月的沧桑变化。对城市树木的保护程度,体现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当路边的大树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发生矛盾,如何制定“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治理对象在发展变化,治理手段也得坚持从需求出发、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时而异——这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
我们看到,为切实做到城市大树保护精细化全过程管理,本市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迁移技术方案,做好现场苗木勘查、一树一档挂牌、持续动态跟踪三个“百分之百全覆盖”。同时对城市大树迁移项目进行全过程指导、监督、服务,为全市储备地块告知程序前置的苗木迁移项目创新了工作程序,既落实了城市树木保护的相关要求,又实现了地块顺利“净地”出让。
人呵护着树,树滋养着人;以小见大,以点见面。
天津城市树木迁移的实践成果也表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往往是管理模式变革、技术手段创新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全面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利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手段打通各类堵点、难点和痛点,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管理效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城市要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之城,必然要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为广大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利条件。
无论什么时候,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做好城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一片真心、下足绣花功夫,回答好大城善治的时代课题、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必将带给人们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