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为什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始终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入理解和把握两者关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从理论上来看,供给和需求是反映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要件,是分析和研究经济循环最为基础的一对理论范畴。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牵引,需求必须以供给为依托。经济循环就是一个各类生产要素和产品或服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动态运动过程。然而,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演化来看,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主要强调供给,认为市场供给能力决定了相应的需求能力。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一国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规模。萨伊又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作出深化和延续,提出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整个经济不存在生产过剩。这一思想在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大萧条”令萨伊定律不攻自破。在古典经济学因信奉萨伊定律而无法对经济危机作出解释的情形下,凯恩斯认为,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所出现的“市场失灵”使得供给和需求出现脱节,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等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供给过剩的根源,并导致国民经济循环不畅,国民收入下降。基于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实施侧重需求侧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事实上,此种方式并未从根本上长期解决经济的循环畅通问题,凯恩斯主义并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内生性的问题和矛盾。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从宏观经济治理角度看,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有共同点,都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均会影响经济增长,但也有不同点,在实现目标、期限长短和作用机理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都是片面的。一方面,需求侧政策的重点应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从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带来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党中央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地位,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但不意味着忽视或者否认需求侧管理,还要重视实施以逆周期调节为主要手段的需求侧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厘清了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扩大内需的具体要求,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些重要论断科学阐释了我国应对国际局势发生急剧变化、国际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总的来说,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反映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通过构建有效的市场供求机制,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和质量上实现有效对接和动态平衡,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卡脖子”等问题为导向实现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助推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以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大力推动农村新基建,加快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将5G、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刺激农村新消费,通过搭建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康养为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平台,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其次,积极引导广大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城乡消费投资市场的带动作用,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设在农村,促进市民与农民合作发展,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一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体系。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在已推出的放松大城市落户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多渠道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郭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767008 2024-11-08
供给和需求是反映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要件!
川观网友812793 2024-11-08
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