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蔡惠兰

“安逸,现在吃农村‘坝坝宴’也能享受到城里大酒店一样的服务了,菜品干净卫生,味道好,而且能享受空调等服务。”近日,在纳溪区丰乐镇五里村一农家院坝里,正在用餐的村民李再伦说,这个“移动酒店”由1台厨房车和1台冷链车,2台餐车,还有多个移动式帐篷组成,在这里就餐就像在城里大酒店可以放心吃,食品安全也有保障。

“这是泸州市提升基层食品安全治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模式。”泸州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探索构建“基层食安办+X”模式,即共联共动、共治共理、共宣共防模式,统筹抓好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打通了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

共联共动  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我们按照泸州市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管理办法要求,在各区县乡镇(街道)配备了专职食品安全协管员200余名,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1560余名,做到了村(社区)全覆盖的基层监管体系。”食品协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以江阳区基层管理为例 ,今年以来,江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在锦绣沱江骑游道农家餐饮中,引入食安三级联动巡查、监管信息公开展示、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新举措,成立了由“市场监管所所长+包保干部+重点经营户”构成的三级联动食安检查队,每月对36家餐饮店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巡查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激励了区域内36家餐饮经营者焕发出“你赶我赶”精神,推动农家乐主动将食品安全信息、特色美食和顾客评价等重要信息进行公示,主动接受消费者监督评价,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综合能力培训

泸州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各乡镇(街道)食安办协助通道,与市场监管、公安、农业等部门建立协作衔接机制,实施“六个一”(即:一户一档、一月一会和一季一覆盖)工作衔接模式,定期召开工作会商会议,通报监督检查、食品抽检、风险监测等工作开展情况,分析研判发现的问题及风险,明确下一步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重点,实现了相关单位的信息互通与联动配合,加快推进了食品安全“无缝隙、全覆盖”监管。

共治共理 消除农村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老板,这个货品的原材料进货单有没有,拿出来看看?”对农村商店、小卖部、小便利店等市场经营主体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是纳溪市场监管所的工作常态。

据了解,纳溪区将食品安全纳入党政同责考核,分值占比提高至4%。从上区到下面乡镇的检查截至目前已有38次以上,同时统筹区、镇、村三级党政干部力量,对全区3830家企业主体实行分层分级包保,并定期对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进行督导检查;组建党员先锋队、退役军人先锋队和食品安全自治小组“三支队伍”,监管力量更加充实。同时,充分利用村(社区)干部“亲邻里、知民情”的特点,全面实行食品安全特派员队伍与村(社区)干部互助联动,确保每个社区至少一名食品安全特派员参与包保与日常监管,每个村每年不低于2次食品安全指导。

纳溪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牟强表示,该区自推行“三三制”以来,共收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信息189条,督促D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整改问题171个,开展“回头看”203次,全面实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率、督导率和问题整改率三个100%。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维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夯实责任 打通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

为加强统筹协调,泸州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食安办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食安办日常办事机构,配备食安办主任、副主任,健全风险监测、形势会商、信息通报等各项制度,与基层监管所协同有序推进食安工作。

加强考核评议,建立党政领导班子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工作事项清单列入基层日常工作职责,强化跟踪督办、履职检查、评议考核结果运用,定期组织两委员一代表、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听取街镇食品安全分管领导述职报告,守牢基层食品安全“责任田”。

截至目前,泸州全市已打造126个乡镇(街道)科普阵地和1544个村级科普阵地,实现镇村两级食品安全科普阵地全覆盖。“我们不仅抓制度建设,建立了网格化监管体系,同时也对基层食安办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等信息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泸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