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达州频道 刘晓慧 徐洋 杨迎
导语:丰收节刚过,秋播季节又临。达州全域油菜、小麦、土豆、蔬菜等作物播种渐次启幕。在今年长期干旱少雨的情势下,作为重要粮食、经济作物产地的达州,如何确保秋播秋种顺利进行?为呈现当前达州建设天府粮仓,端好饭碗、充实菜篮子的积极作为,四川日报达州全媒体中心拟推出“一线探秋播”策划,通过行走报道从加快秋播备耕、稳定粮食生产、病虫害防治、新科技应用、农业用地保障、现代农业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切入,展现达州擦亮农业金字招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生动实践。
探访点位:达州市达川区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你们到了吗?我过来接你们。”10月16日,拨通达州市达川区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明勇电话时,他正在地里干活,“我们这里岔路多,不好找不好走,你们先在大路上等我。”
汇合后,宋明勇带着下过一段蜿蜒的坡路,再穿过几个岔路口,10多分钟,到达目的地。远远望去,大块小块的地里,五六个村民,有的手提篮子在施肥播种,有的手持锄具在垒厢。“要赶时间,趁着天晴多做点。今年受高温天气影响,已经晚了半个月播种,再不抓紧,将会影响到后面油菜的生长以及收成。”
新一轮秋播,宋明勇计划种植油菜1500亩。“目前耕地、施肥、开沟、播种同时进行,已经完成1000亩左右。”宋明勇介绍,在播种阶段,合作社里每天有40余人务工。
正在地里忙碌的吴建华就是其一。除了下地耕种,吴建华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合作社的务工统筹。
“这份工作代表我要‘全职’,按照每天60元的工钱标准,一年下来能有两万多收入。”吴建华说着,脸上满是笑意,“还有流转土地费用,在农村,能有这样的收入,我很满意了,不然像我这个年纪,在外面去打工人家还不要。”
像吴建华这样,通过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鼓起“钱袋子”的村民还有很多。
宋明勇掏出手机翻出九月底的一张照片,“这是我结账时的场景,当时有200来人,一天就发了70万元的工资。”
2013年,宋明勇在达川区石梯镇盘龙村、小银山村等5个村流转土地5000亩,成立达州市达川区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
自成立以来,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运营模式,逐步形成“专合社+基地+农户”运营机制,引导并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按照“五统一分”,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育苗、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模式畅通产销、创新利益联结,让周边1895户农户实现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是我的初衷。”宋明勇介绍,合作社现有社员129名,还常年聘请大学以上学历管理人员5名,主要涉及有机蔬菜种植、有机葡萄种植,生猪养殖及相关产品销售。
回馈家乡、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宋明勇从不只是说说。2021年,青包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用于种植高粱,在让农户务工增收的同时,动员周边农户种植高粱,由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最终按5元每公斤回收;2022年,合作社主动承担撂荒地整治任务,不仅让撂荒地恢复生机,还让周边农户务工增收40多万元……
“我们这里的种植条件一般,地势不平,很难开拓成大田,更多的就需要村民帮忙。”宋明勇表示,虽然有难度,但依旧在摸索如何机械化、科学化种植,真正实现粮油生产“有利可图”,提升各种粮油种植主体的积极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