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三年内实现全省普通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目标。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此次调整优化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支撑四川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要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要强化协同联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培养、评价、就业预警等方面协同机制。

《方案》提出了调整目标,我省将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培育一批优势学科;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学位授权点;建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成一批专业(行业)特色学院和应用型品牌高校。

“到2035年,我省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专业布点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

围绕目标,《方案》提出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的改进措施及六条强化学科专业建设省级统筹和管理的工作举措,并从政策保障、工作机制、风险防控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保障机制。

《方案》指出,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每年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进行专题研究。“近三年,原则上各高校增设、撤销(停招)学科专业点不低于20%。”

深化新工科建设。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软件、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航空航天装备、清洁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新型储能、碳达峰碳中和、晶硅光伏、钒钛稀土、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数字孪生、区块链、密码等重点领域相关新兴学科专业。

加强新医科建设。主动适应医学、医疗、医药融合以及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生命健康、公共卫生、儿科、重症医学、呼吸、精神科、传染病、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眼视光学、现代中药(民族药)、高端化学药及原料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核医药等领域紧缺专业和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推进新农科建设。服务国家种业安全、耕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治理、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以及森林康养、绿色低碳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设生物育种、生态安全、食品营养、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土地科学、乡村治理、兽医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

加快新文科建设。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重组、改造与升级。加快中共党史党建、数字经济、技术与创新管理、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研学旅游、生态观光、文艺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传统文化传播、文创设计、数字治理等领域相关专业建设,强化重点领域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新闻传播、国际中文教育、翻译、区域国别等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方案》还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