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以前这条路路基下沉,路况很不好。如果遇到下雨天,买家只能在路口等着我们把枣子运下去,麻烦得很。现在路修好了,买家直接开车进来拉货,多方便。”枣农米运达口中的路名为慧广路,是连接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高速路口至调元枣产业基地的主干道,关系着周边成百上千户枣农的营生。

调元枣(即贵妃枣)是罗江特有的经济林树种,有近300年人工驯化栽培史。当地现有枣园面积约2.1万亩,其中以白马关镇为核心的主产区有约7000亩,是四川最大的鲜食枣生产基地。去年,调元枣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入选四川省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慧广路正是该项目配套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俯瞰慧广路。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根据项目安排,当地将从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建成全省森林粮库示范区。当前项目进展如何?近日,记者深入调元枣主产区实地了解。

●强基础

枣园植入“智慧大脑”

2004年,摸着油菜上一串串的空壳,刘永琼决定改种枣树;2024年,拉着水管连浇两天水,累得直不起腰的刘永琼,热切期盼着喷灌系统早日接进自家枣园。

罗江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边沿丘区,地势西高东低,调元枣产业园的核心区白马关镇万佛村恰位于西南高处。以村委会旁的水库为起点,万佛村枣园不断向高处山丘延伸,其中就有刘永琼家的7亩枣园。地势所限,用水问题长期困扰万佛村的枣农们。

高温天气下,不及时浇水会降低枣树坐果率,增加裂果风险,影响枣子产量和品质。“我们在地里修了蓄水池,平常用抽水机灌溉,2个人要花2天时间才浇得完。”刘永琼说,如果有喷灌系统,将大幅提升效率,为枣树“解渴”。

罗江调元枣产业示范建设项目核心区。洪善俊 摄

“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的落地,让枣农们有了新期待。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将投入2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升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调元枣生产效率和品质。

“根据规划,项目将改建300亩智能节水喷灌系统,并新建生产便道、蓄水池、提灌站等生产配套基础设施,用于改善宝峰村、万佛村2个核心区的生产条件。”罗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站站长徐兴建透露,该任务将于11月正式开工建设。

此前,项目己在万佛村新安装了一套田间气象站。该气象站由微型气象站和虫情测报仪组成,可以为枣园生态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连续的实时观测资料,为枣农提供科学生产依据。“现在极端天气频发,枣园虫情也比较多,这套设备可以帮大忙。”万佛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上能实时掌握系统终端数据,并通知枣农及时采取措施。

万佛村枣园田间气象站。苏杭 摄

●补短板

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下午4时,秋光温柔灿烂,尹金华支着2张桌子守在村口,卖些南瓜、橘子类的农副产品,好不惬意。一个多月前,桌子上摆着的还是一盒盒自家枣园里的鲜枣。

今年8月,白马关镇新枣上市,一盒盒鲜枣被装在绿色的包装盒里,走进千家万户。“品牌竞争力还是偏弱,所以今年我们成立了新品牌‘枣乡里’。”白马关镇副镇长尹蕻樯介绍,此举有利于提升调元枣市场影响力和附加值。

白马关镇枣园。苏杭 摄

“礼盒装40块钱一件,好多游客来买,比拉到成都还好卖。”尹金华笑呵呵地说起今年村里的枣市行情,很是满足。

品牌建设,是摆在调元枣产业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调元枣产业示范建设项目规划,调元枣将培育1个农产品品牌,1个地方加工企业品牌,并创建1个全国全省知名区域公共品牌。

调元枣产业基地宣传展示牌(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我们已经与科研院校联合进行市场调查,争取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调元枣品牌体系建设,并构建1套物联网产、供、销一体化信息系统和1个营销策划孵化平台。”徐兴建介绍,此举旨在提升调元枣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此外,当地还将建设3900亩调元枣产业基地,用于开展调元枣芽变2号、3号新品种人工集约栽培、品种改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系统推动调元枣提质增效。

相关链接

丰吹天府森林 | 写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