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涵 文/图
“今年栗子长势好,预计总产量能达到1万多公斤。”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承包了20亩栗树的村民王立霞告诉记者。其所在的白拉古村,当下板栗种植面积达1.8万亩,几乎每户村民都种植板栗。
板栗原产自中国,是我国驯化利用最早的果树之一。在大食物观指引下,作为淀粉含量较高的“木本粮食”,板栗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2023年底,攀枝花仁和区的板栗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入选了四川省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近日,记者深入当地探访这一“伪装”成坚果的粮食——板栗的发展现状。
拥有800年历史的板栗树。
灌溉设施固根基
林下经济促增收
走进白拉古村,仿佛步入了一个板栗的王国,满山遍野皆是繁茂的板栗树,郁郁葱葱交织成一幅浓墨重彩的黛绿画卷。
仁和板栗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早在1990年,白拉古村便开启了板栗的规模化种植之路。从最初的0.2万亩逐步扩展到如今的1.8万亩,从村民自发进行树木嫁接到如今在专家的科学指导下,白拉古村的“川栗早”板栗种植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然而,板栗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极端天气对板栗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过去,我们的板栗园缺乏灌溉水网,几乎完全依赖自然降水,一旦遭遇干旱天气,产量就会大打折扣。”白拉古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友和回忆道。为了解决这一困扰村民的难题,去年,该村精心规划并铺设了灌溉管网,为近4000亩板栗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灌溉水源。
白拉古村板栗产业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随着“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的深入实施,村里还新建了蓄水池。这些蓄水池如同一个个小型的“水库”,能够在雨季蓄积雨水,在旱季时则成为板栗园的“救命水”,确保了板栗树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水直接引到山上去,再也不用担心板栗会因缺水而减产了。”徐友和说。
得益于灌溉设施的改进,今年全村又新增了1200亩的板栗种植面积。至此,仁和区板栗种植主要集中在平地镇、大田镇、啊喇乡、大龙潭乡等4个乡镇9个村,总面积扩展至3.5万亩。
不仅如此,林下种植也有了稳定的灌溉活水。记者在板栗产业示范基地看到,每棵板栗树下都设有一排排黑色的灌溉管道,为林下种植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水源。“新安装的浇水设备效果非常好,现在我们不用天天守在地里了。”村民泽姆告诉记者。
有了充足的水源滋养,板栗树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宝贵资源。“我们不光种板栗树、卖栗子,板栗树下空间也是‘宝地’。”据攀枝花市仁和区林业局副局长张杰介绍,通过林下套种魔芋、赤松茸以及山场散养土鸡等模式,村民们能够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预计全产区丰产达产后,全年板栗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实现户均收入9万余元。”
林下种植赤松茸。
精深加工拓市场
产业链条再升级
“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我们种植的品种单一,加上板栗水分含量较高,保存有一定的难度,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易损耗。因此,今年的收购价维持在每斤4至5元。”村民孙宗太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省内其他地区的板栗收购价平均在每斤2至5元,具体价格取决于板栗的品种、规格等。
同时,孙宗太也提到,目前板栗的销售主要依赖从成都过来的收购商,村民们的自主零售量很少。对此,徐友和表示:“我们非常希望借助‘天府森林粮库’这一项目,进一步扩大板栗的市场和知名度。”
“川栗早”品种。
在拓宽销售渠道基础上,为了实现板栗产业的持续发展,深化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成为白拉古村的首要任务。
“当前,我们正积极推进产品研发工作,例如板栗酒、板栗面条、板栗预制菜以及板栗开袋即食等一系列产品;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品牌建设,计划申请注册1至2个板栗商标,创建‘绿色食品’‘森林生态食品’等。”张杰介绍道,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板栗这一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此外,白拉古村还计划在今年建设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场地,集板栗交易、储存与加工于一体,旨在探索板栗深加工技术,推动产品从初级农产品向加工制品的转型升级。
“通过实施‘天府森林粮库’项目,一方面优化基础设施等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板栗的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深入拓展板栗的精深加工及多元化路径,以此来强化板栗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张杰告诉记者,预计到2025年,仁和区板栗种植面积将达到3.5万亩,产量达1.3万吨,板栗示范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栽培,其市场竞争力也将得到明显提升。
相关阅读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