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就盼着这一口。”10月14日,老家在兴文、工作在广州的23岁小伙李茂拆开快递,拧开盖子盛舀一大勺盖在盒饭上。让他大快朵颐的,是前天从直播间下单的兴文特产——下饭笋酱。

以竹笋为原料的兴文特产下饭笋酱,开罐即食。

长在兴文竹区,李茂的味蕾能敏锐分辨出,笋酱的原材料是老家最常见、口感较细腻的楠竹笋。除了开袋即食的笋产品,李茂还下单了几袋“锁鲜笋”,“留着过两天烫火锅”。

他购买的这些产品,均产自兴文县笋用竹增笋培优全产业链示范建设项目(下称“兴文笋用竹全产业链项目”)——僰王山镇森林粮库示范区产出的鲜笋原料。

除了笋子,长在竹林下的菌菇、中药,也从兴文不断上行,成为兴文县发展“竹海粮仓“的生动切片。

◆ 好竹出良笋

力求鲜笋周年供应

10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的笋用林,农户们刚刚完成竹林除草、翻土,以确保竹笋和竹子的生长质量。

该村村委主任田学红手指方向,方竹笋、楠竹笋、筇竹笋、巨黄竹笋等不同品种错峰出笋,互相填补上市“空白”,确保周年供应。此外,仙峰苗族乡群鱼村、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僰王山镇联合村等一批千亩级四季鲜笋示范基地也是同样景象。

太安村竹林,竹子生长密度适中。

新鲜脆嫩的竹笋多在冬春集中上市,对于非竹笋产地的食客来说,不能够实时品尝这一口大自然馈赠的鲜甜,略显遗憾。为让竹笋四季可食,兴文在竹笋日常种植管理和品种多样化方面下功夫,也积极使出了无硫保鲜技术。

“成都太古里的绿茶餐厅出品的清炒笋条,原料可能就是从这里发出的。”10月14日,在加工车间,宜宾浙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林隔着手套拍了拍刚刚完成高温罐装、等待静置冷却的锁鲜笋马口铁罐。

作为兴文笋用竹全产业链项目引进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针对兴文楠竹、方竹、苦竹等常见笋用竹食用特性,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采用专利无硫(不使用硫磺熏蒸)保鲜技术,最大程度保留新鲜竹笋的营养与口感。

“原料生产跟得上,锁鲜技术更帮忙,不负兴文‘中国四季鲜笋之乡’美称。”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勋强说。

◆ 一林出百菜

竹海也产“林粮宴席”

鲜笋味美,但餐桌上只此一种“天府林菜”,未免有些单一。兴文竹人不放过茫茫竹海间的空隙,种植起了引人垂涎的食用菌。

“上一批鸡柳菇已经收完,卖到宜宾及省外区域。现在在准备下一季菌菇发酵培养料。”僰王山镇联合村村民杨大姐撂下背篓,手上动作不断。她跟记者拉家常,等天气再冷些,就能开始种植下一批菌子。除了鸡柳菇,长在竹林下的皇簇菇和紫色蘑菇也受欢迎。

不远处,村民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指导下搭建的竹林鸡舍,断续传来禽唱鸡鸣。邓勋强介绍,依托兴文笋用竹全产业链项目,僰王山向外送出的除了数以吨计竹笋、6万余斤竹下菌菇,还有竹林乌骨鸡超10万羽。

“笋米笋面、竹林萝卜、竹林鸡蛋……”在兴文会展中心的全县森林粮库展厅,100余种从兴文竹区“破土而出”的森林食品,在工作人员丁雨桐的细致讲解下,显得更加可口诱人。

位于兴文会展中心的全县森林粮库展厅,100余种森林食品集中展示。

“一林出百菜。”邓勋强随手拿起一两样包装精美的森林食品细致摩挲,“希望更多的游客来到兴文,品尝产自竹海的舌尖‘宴席’。”

◆ 一亩出万元

竹林粮库也能致富

52万亩莽莽竹林,是产出百余种“天府林粮”的“森林粮库”,更是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兴文笋用竹全产业链项目所及之村,“村资公司+专合社+农户”合作模式大力推广。博望村,簇簇竹下灵芝精心套袋,袋里装满褐红色的灵芝孢子粉;新河村,清火中药材淡竹叶幼苗随风一吹铺满山坡;团结村,竹林里的“老朋友”、补气中药材黄精早已根粗芽壮……“一亩竹林,万元收入。”田学红告诉记者,龙头企业带着村资公司挣钱,村资公司再按比例分红给村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绿色红利”。

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勋强,查看竹下灵芝孢子粉收集状况。

太安村村委主任田学红,查看竹下中药材淡竹叶的生长情况。

不仅如此,项目的引入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遇。“给方竹笋切滚刀,切一斤给3毛。楠竹笋难切,一斤给7毛。”同心村村民姜琴搭话。一旁的三星村村民何德贵给竹笋剥皮,也干得起劲。同样是计件,两人每个月务工收入2~3千元不等。

竹笋产品加工流水线,帮助村民实现就近务工。

“村民们有了增收新渠道,务工也有了新去处。”邓勋强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完成投产后,预计可通过竹林丰产培育实现年增收1140万元,为当地创造劳务收入600余万元,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竹产业生态旅游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有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相关链接:

“丰”吹天府森林丨写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