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成都将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川观新闻记者 雷倢

9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10月1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对《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本次《规划》主要内容和创新有五个方面。

《规划》明确了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到2025年,成都将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在强化底线管控、优化公园城市空间格局方面,《规划》科学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0平方千米。同时,还划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域、洪涝风险控制线、通风廊道、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线,构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以及“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利用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此外,《规划》还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强五大经济区协作能力,以及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成都的极核带动作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方面,《规划》提出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统筹“西部经济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上,《规划》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为目标,统筹谋划了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空间。

在构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协调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布局,明确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

在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上,《规划》增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支撑作用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强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和中西部陆港主枢纽,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

在统筹“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上,锚定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在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方面,《规划》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立全域公园体系和三级绿道网络,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生态资源。

在健全空间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方面,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开展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划定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开发片区,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同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推动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划定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开发片区,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