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属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的黄金时代。国内政策面一片向好,千行百业、投资消费,无人不谈ESG。

但是,这是属于ESG的至暗时代。国际反ESG声浪再起,ESG被质疑为空谈故事、哗众取宠,与实际业务严重脱节,不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子”,甚至是一些机构捞钱的工具。

距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正式提出ESG理念至今恰逢20周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凸显,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关注度逐渐提高,ESG从最初的小众话题演变为全球性议题。

“泛ES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总结ESG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状态,这一起源于投资的理念正在跨出资本市场,变得无处不在。这一方面说明ESG理念深入人心,是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所乐见的好事,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期,《金融时报》记者深度走访了包括上市公司、评级机构、基金公司等在内的十多家市场主体,追问了来自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公益机构等不同领域的人士,试图还原ESG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发现当前ESG领域出现的问题,厘清那些披着ESG美好愿景外衣的“假情怀”“真生意”,以期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ESG市场生态。

ESG“舶来”:中国的后发优势

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Who Cares Wins》报告,正式提出ESG概念。这一概念起源于投资理念,开启了一场对投资思维、价值判定、经营范式的全面重塑。

“在国际上,ESG真正被资本市场广泛接受,得益于责任投资原则(PRI)的推动。”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发布,由此,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ESG投资成为重要的投资策略,ESG投资框架逐渐成型。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考虑在内的一种投资理念。投资者可以基于上述三个非财务因素,综合考量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并据此做出投资决策。

开展ESG投资的前提是市场有一套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的ESG信息披露体系,以确保投资者清楚地了解上市公司的ESG表现。据倪清介绍,欧盟在这方面走得最快,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CSRD)的强制披露要求从2024年已经开始对欧盟的一些大型企业执行。中国深度参与并发挥影响力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推出的两套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IFRS S1和S2也于2024年正式生效。港交所也已经宣布将于2025年开始要求所有香港上市公司开始执行相应的披露标准。

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双波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受可持续投资理念的影响,中国ESG投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相较于全球成熟资本市场ESG发展情况,中国ESG起步相对较晚,但在监管和市场的双向推动下当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虽然中国拥抱ESG议题相对晚一点,但倪清认为,我国有着后发优势——国家层面认可ESG理念,ESG也和我国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等在内核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政府自上而下高效推动的优势比较明显。在规则制定方面我国已经有加速趋势,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今年已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致力于规范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行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投资价值提升,是中国ESG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全球ESG司法管辖体系也补全了最后一块主流资本市场拼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指引》的发布将持续催生以ESG披露评级、ESG指数开发和ESG多资产投资为三大主线的相关生态市场,影响极为深远。

ESG实际:理念热不等于实践热

随着ESG迈向强制披露时代,没有人会质疑ESG的重要性。分析企业ESG工作的驱动力,从外部看,监管的披露要求和投资者的偏好正成为企业开展ESG的最主要动力源。但从企业内部驱动力看,企业做好ESG能否带来实际价值呢?

多位受访者都对此表达了疑虑,认为目前ESG领域的“口号热、理念热”,不代表实践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东南亚中心执行主任胡捷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此前,很多市场主体只关心营收、利润等财务指标。经过多年努力,大家现在对ESG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全民讨论ESG的火热表象之下,ESG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尚有差距。

业界人士对此有更为深入的体会。一位上市公司ESG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的高层普遍仍然抱着“交作业”的心态在推动ESG业务。“大家都知道ESG重要,但它是个‘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该负责人表示。

颇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是“展示型”ESG。一些公司把ESG业务设置到公关品宣部门,希望仅仅通过讲几个好听的故事来实现营销目的,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王遥表示,大多数企业在开展ESG上都还需再努力,没有系统性地推进ESG工作。ESG的开展还只是某个部门的事。对很多企业来说,ESG现阶段还没有真正融入实际业务,也没有和业务部门、公司日常运营相结合。

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机构投资人并非只是简单地看ESG报告结果,一些公司“只讲故事、不出实数”的做法很难被真正的投资人买单。“我们的投资人不爱听故事,而是更关注定量指标变化,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数据更好建模,便于对趋势进行分析。”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电力国际副总裁寿如锋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作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该公司十多年前就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后来又开始按照港交所的要求发布ESG报告。近10份报告也折射出了过去多年里ESG信披方面的变化。其中,重视数据等硬核指标、披露维度更广等趋势性变化明显。

“‘讲故事’本身没有错,但热衷于把ESG作为‘讲故事’的工具或宣传的噱头则并不合适。”鲁政委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中国证监会明确指出公司不能将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随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发布,ESG披露已明确属于合规范畴。“讲故事”就意味着信息披露需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以大型上市国央企、产业链龙头为代表的很多企业的披露是很负责任的,他们非常严谨,再三确保披露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经得起检验。但的确市场上也有个别企业披露的内容存在选择性披露和数据质量可靠性问题。”倪清提出了企业层面ESG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而上述提及的“展示型”ESG、选择性披露、数据质量不可靠等现象存在的背后,都存在着中介机构的推手作用 。由于ESG热,以ESG报告撰写、ESG管理提升等咨询服务以及ESG认证、碳核算、碳足迹管理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生意。显然,这部分中介服务市场是非常强调专业性的一个领域。但倪清表示,部分中介机构宣称具备相关的背景或专业性,然而其业务资质和底层方法学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还有一些认证机构出具尚缺乏国际国内行业认可度的绿色认证证书,异化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的工具。

ESG不应只是“写报告”

“实际上,对企业来说,ESG不应只是报告,不是为了满足交易所提出的‘信息披露要求’而做的,而是基于企业长久的竞争能力、为了降低企业的中长期风险、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而开展的工作。”寿如锋告诉《金融时报》记者,ESG做得好,企业可能会赢得市场较高的评价,同时,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寿如锋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管理理念——必须把ESG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去进行管理,包括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环节。“报告可以人为‘编故事’,可能会脱离主营业务。”他表示,正在尝试把ESG涉及的各个指标分解到管理层面,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分,从总部到下属企业再到具体的部门、班组,最后到每一位员工,形成可以作为“抓手”的指标,以“定性+定量”的考核体系推动各个层面落实。

中集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中国上市公司ESG专委会专家李柱文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ESG战略是融入在企业发展之中的,不是凌驾于集团运营战略上、另起炉灶构建出来的。”他认为,相对实务的方法是,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中提炼出ESG战略,避免“表里两张皮,上下没共识”。

大型集团可以系统性推动ESG,小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资本市场的ESG要求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ESG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大筐。ESG三个维度下分别有多个指标,面面俱到往往导致企业抓不住重点,再加上这三个维度本身的指向不同,很多企业会无所适从。”对此,胡捷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就需要企业要抓重点。

在胡捷看来,对于“出海”企业来说,比起怎么应对眼花缭乱的ESG评价指标,更重要的还是怎么干。“现在国际上对ESG相关话题高度关注,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指标。但是我认为要抓住三方面:一是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环境;二是要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三是要让当地员工有上升空间,能成为管理层。做好这三个方面,对‘出海’企业的发展、与当地形成良好关系大有裨益。”胡捷表示。

ESG做得好不好,谁来评价?

监管、企业、投资者对ESG的重视,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市场——ESG评级市场。

国际ESG评级起步较早,逐渐构建出较为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估方法,涌现出一些主流、权威、有影响力的ESG评级机构。“随着长期投资机构逐渐更加关注ESG,市场有了需求,便开始有专业评级机构、数据提供商、研究咨询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学术机构等开始建立ESG评级体系。”倪清表示。

据了解,国际ESG评级机构主要由与资本市场关系较为紧密的指数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为主。

“如果我们要观察的企业有国际业务,或者我们需要服务外资客户时,会看企业的MSCI评级。”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因为MSCI的评级结果在国际上认可度高,而且评分逻辑也是全球范围的“同行比较”,有助于外资客户在全球资产配置时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做投资决策。

不断扩张的ESG业务版图和市场影响力,不仅让MSCI赚到了真金白银,还提高了知名度。当上市公司普遍困于ESG的商业价值、投资者谨慎计算ESG投资回报率的时候,这家评级和服务提供商,率先吃到了红利。

那么,MSCI是如何做评级的?根据其披露的信息,MSCI ESG评级关注的核心指标包括碳排放、环境管理、劳动关系、人权、公司治理等多个议题,从上市公司的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两方面打分。ESG的环境部分分为“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污染和消耗”“环境治理机遇”四个主题,其中共包含13个关键议题。

实际上,国内不少评级机构虽然在细分指标上和MSCI有差异,但最终的逻辑是相似的。例如,中诚信绿金ESG评级为57个行业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在ESG三个维度上的权重也会有所不同。中诚信绿金相关人士表示,比如一些高碳排放的制造业可能更需要关注其在环境维度的表现,而商贸、金融行业在公司治理维度的权重就更重要。具体到环境的维度,可能又涉及资源的使用(能源消耗、水资源)、污染物管理、监管处罚、舆情问题等。这是一套由数百个评价指标综合形成的评价体系。

当然,基于国情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各个机构对各问题的关注侧重各有不同。“有的国家更重视劳工权益,比如童工等问题。但在我国,这类问题本身就很少见。对于我国来说,聚焦乡村振兴、‘双碳’目标这样的指标更具实际指导意义。”沈双波表示。

ESG评级:乱花渐欲迷人眼

ESG在中国的火热也吸引了很多新兴机构入局ESG评级市场。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当前,中国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ESG评级机构,包括老牌的评级机构、金融机构、数据公司、高校乃至一些媒体都可能会出具ESG评级结果。

ESG评级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评价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背书,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鱼龙混杂的评级机构会扰乱这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市场。“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会参考评级结果用于投资,一些评级机构不规范的评级结果可能会误导投资者,引发风险。”沈双波表示。

ESG热潮下,如果ESG评级机构无法做到专业、客观、透明、独立,那么企业当中谁是合格的ESG践行者将更加扑朔迷离。最具代表性的争议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2022年4月对ESG评级发表看法,他认为:“石油公司的ESG评级都高于特斯拉,传统燃油车公司只要做出一些努力减少碳排放,ESG评级就能显著提升”。

“ESG评级的使用者是金融市场上的各类投资者。ESG评级的目的在于降低投资风险,而这种分歧很难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总体来看,ESG评级产生分歧是由于评级机构使用的数据来源不同、评级方法不同、评定标准不同导致的。”鲁政委表示。

回到国内ESG评级市场的情况,沈双波表示,目前,我国开展ESG评级的机构较多,但尚未形成自律组织和监管。她强调,ESG评级是非常专业的领域——要有较为成熟的基于主体评价的方法学,包括科学评级模型、较为完整的数据、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的了解、团队具有丰富的财务、环境、金融等经验。其中,数据部分需要大量、持续的投入,以不断验证模型的可用性。

也有一些人的态度则更为开放。例如,王遥表示,应该鼓励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评级方法学。“评级市场应该百花齐放,强调统一评级是不合理的。评级是为投资者服务的,投资者认为哪家评级更专业、更倾向于参考哪家的评级,那么哪家评级机构就能脱颖而出。”王遥表示。

无论如何,最终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是业内的共识。

专业度、透明度、独立性

那么,选择权交给市场是否意味着ESG评级毫无准入门槛?没有唯一评级标准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标准?

答案是否定的。鲁政委给记者列举了合格的ESG评级机构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完善的ESG数据库;第二,有客观、合理、符合国情的ESG评级框架,能够说明ESG评级与何种关键变量高度相关;第三,透明的评级过程,能够接受监管机构和第三方的公开验证;第四,避免相关主体与评级机构之间、评级机构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而国内ESG评级市场由于有大量新兴机构涌入,目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普华永道中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和管理咨询合伙人任伶俐提到了几点,包括评级数据质量和透明度不高、独立性和公正性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平衡不够、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不大等。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一些ESG评级机构存在采用“被评级公司付费”模式,即与被评级公司或者其相关方存在商业或者金融往来的情况,这都可能影响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目前的主流ESG评级较多服务于投资机构做投资决策,有企业认为可以付费买到一个更高评级以吸引投资者,这是对市场的误导。”任伶俐进一步表示,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把ESG管理和披露扎实做好,评级才能提升水平。ESG评级机构也要在这一点上对市场形成良好的引导,才能赢得市场的信任。

《金融时报》记者还观察到,有一些机构做评级可能本质上是为了推广他们的咨询、报告业务,这也会因利益相关而影响评级的独立性。一家权威的全球ESG评级机构人士直言:“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国内一些ESG评级机构虽然在评级部门和咨询部门之间设置了所谓‘防火墙’,但实际上也很难避免利益冲突。”

除此之外,对任何一个评级机构来说,透明度对于建立信任也非常关键。“市场需要清楚地知道评级数据基础是什么、评级方法是什么、评级流程是怎样的、有什么机制和措施确保评级质量,才有可能信任这个评级。”任伶俐表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ESG评级机构只聚焦中国公司,其ESG评级实质上是国内企业相互比较产生的结果,导致国内ESG评级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有限,国际投资者对国内ESG评级的参考度和依赖度也比较低。任伶俐建议,国内的评级机构需要考虑扩大纳入评级范围的国际企业,逐渐和国际接轨,增强ESG评级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内ESG评级领域大量热钱涌入、参与者都想分一杯羹的现状,任伶俐认为,ESG评级机构的市场竞争一定是优胜劣汰。“如果市场认为一家评级机构的ESG评级质量高、可信赖,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等来购买和使用,这家评级机构的ESG评级业务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越做越好,逐渐成为主流、权威的评级,这将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任伶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