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高杲

从非遗文化展上下来,扎西曲措像换了一个人。

8月25日,首届岭·格萨尔王音乐季非遗文化展上,她热络活泼,一边向来客推荐着色彩艳丽的藏式牛羊毛手工编织物,一边不断添加新的微信好友,推介自己的小红书账号。

两天后,记者来到其位于“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麦宿镇的工坊。织机面前的扎西曲措,沉稳专注,和母亲占珠一起编织着新花色。

眼前这个出生于1994年的姑娘,是牛羊毛编织工坊的主理人,是一位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母亲占珠是甘孜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在尼泊尔的一所大学学习商业管理后,扎西曲措回到麦宿,继承起父母的工坊。小小的家庭工坊,手工编织成本高,来客少,生意并不好,父亲却执意要坚持做。“麦宿的牛羊毛手工织坊很少,如果不坚持下去,以后就看不到这门手艺了。”

要坚持,“活下去”是第一要义。扎西曲措意识到,牛羊毛编织技艺,是草原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在过去,由于交通区位因素和市场销路的限制,麦宿牛羊毛制品主要卖给当地人。市场小众,且随着低成本工业品的冲击,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高价买手工织品。

“要改变策略,改造产品,拓宽市场。”扎西曲措颇通藏语和英语,汉语却不顺溜。打定主意那刻起,她开始自学汉语。“打市场首先要过语言关。”

一方面,她开始积极报名各类培训。2019年,她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化时尚创意提升人才培养”项目,通过40天的集训课程,近4个月的实践创作,她的作品登上了2020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TOGETHER”主题专场,展示了藏族传统手工编织创新设计应用,以现代时尚的语境表达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她逐渐打开视野,就地取材,编织的作品种类越来越多,各类腰带、围巾、包包、手链、桌布等,在保留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市场需求,点缀时尚元素。几年下来,她自己也成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另一方面,她注册“娜叶仓”编织坊的商标,与知名民宿酒店、箱包品牌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又开设社交平台账号,抓住现代人向往原生态的心态,用原生态的视频和图片展示编织的过程和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德格,记者发现,不少工坊的主力以及非遗手艺的传承人是80、90后,他们大多在外求学,学成后回到家乡。

藏族手工艺时尚品牌“子乌”的创始人降拥彭措,在台湾结束了长达6年的学习和交流后回到了德格。他说,“家乡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更加丰盈而喜悦的内心。我感到我们文化的无可替代性,那时候我就想要回到故乡。”

年轻人的回归,不仅让手艺得以传承,更将它发扬光大。达瓦卓玛,是麦宿铸造技艺钦乐工坊的“90后”主理人。她从美国贝佩丝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将现代营销学理念引入,对家庭作坊进行改造。她拍摄纪录片,将原生态的手工艺匠心呈现在国际舞台;她打捞传统文化故事,用手工艺品承载和传播当地文化。如今的“钦乐”铸造工坊的销售额相比过去翻了20倍。

他们对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理解,抱团取暖,打造共生共荣的局面。在麦宿镇居住了6000多人的山谷里,有2000多名手艺人,在32个工坊里从事着16种不同种类的手工艺。达瓦卓玛从去年开始,为工坊主理人做培训,教给大家新的营销手段。

最近,达瓦卓玛牵头制作的《2024麦宿手艺工坊地图》出炉了,手绘地图,让青山绿水间的一座座工坊,集中呈现在世人眼前。达瓦卓玛还在其中介绍了每座工坊的来历和联系方式。

“我们要互相成就,共同塑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社区。”达瓦卓玛说,要让麦宿的手工技艺共生共荣,作为社区的活态呈现,其产生的良性聚集效应,将为这片土地增添更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