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陈治吏 罗顺

青龙山位于珙县巡场镇三合村,距离珙县县城仅10分钟车程。山上是国家AAAA级景区龙茶花海,眼下正满山翠绿。每年3月花开遍野,有不少人游客前来踏青。近两年,青龙山上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下先后落成的珙县非遗馆与珙县博物馆还成为了珙县的精神文化生活聚集地。

珙县博物馆

“您现在看到的是咱们的镇馆之宝——僰僚铜鼓。它在过去是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9月11日,珙县博物馆解说员彭永强正在为游客介绍文物。

去年建成投用的珙县博物馆馆内陈列藏品43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1件套。走进馆内,恐龙化石、僰僚铜鼓、出土陶罐......众多文物带领游客穿越时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维度了解珙县数千年的历史风云。

在彭永强看来,博物馆的建成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现实载体。“我在珙县长大,以前没有这样近距离了解珙县历史文化,接触历史文物的机会。”自暑假以来,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其中有不少参加研学的学生。

毗邻博物馆,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坐落于此。该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为主题,近20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内,收藏着蜡染实物器具、蜡染作品近100件,并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体验互动平台,展示了苗族蜡染纹样、服饰、蜡染场景及珙县其他非物质遗产项目。

非遗馆内还有苗族蜡染传习室和蜡染技艺体验区,每个月面向大众开办非遗培训课,让更多的人亲手体验非遗文化。非遗馆开放以来,去年非遗馆接待研学团队人数近6400人次。

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近年来,珙县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将散落于民间的民俗、工艺、相关实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百姓视线、融入百姓生活。《苗蓝》《群文人》等一大批有本地非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受欢迎,全县各中小学还就近选择非遗项目建立校园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实现“非遗进校园”。

同时借助传承、体验、生产、流通、销售等平台,促进非遗实现社会价值的资源转化,以非遗助力经济发展。2023年,珙县内31个非遗文创产品“四上”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62家非遗技艺手工作坊实现产值1.82亿元。

两馆组团将该地打造为颇有名气的文博区域。“目前正计划在附近修建三线建设主题公园,在青龙山上修建温泉酒店,进一步做大‘景区+博物馆’的模式。”珙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总规划师连燕介绍,筹备中的三线建设主题公园将在保留文化属性的同时拓展山地旅游业态,进一步放大文物的资源价值和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