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张梦露 曹洋 罗顺 侯晓梅

9月12日,走进位于宜宾市珙县余箐工业园区的耀华(宜宾)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条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马力全开,一块块巨大的玻璃板被机械臂精准抓取,移送至全自动化生产线,经过合片、切割、打包等多个工序后,将被装车运送到云南、贵州等地。

在大数据智慧指挥中心内,几名工作人员正通过身前的大屏实时监测玻璃生产中的出窑风温、锡液温度等关键数据,确保生产流程正常运行。“过去工人们需要去车间检查生产情况,现在只需在中控室分析数据就能掌控到玻璃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车间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生产。”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景立良说。

据悉,耀华(宜宾)玻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占地约590亩。目前,公司建成两条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和一条年产1000万平方米Low-E镀膜玻璃生产线、配套年发电量4000万千瓦时的余热发电和年产50万吨优质石英砂生产线。现有员工252人,90%以上是珙县本地居民。

“公司生产能源主要是天然气,天然气成本大概占总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景立良算了一笔账:当前天然气市场价格为每立方米2.44元,较之前上涨了0.25元。而公司日均用气量29万立方米,年用量约一亿立方米,这意味每年光是用气成本就增加了约3000万元。

近几年,浮法玻璃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产业链利润向上游转移的趋势明显。面对生产成本上涨、玻璃成品价格下跌等问题,2022年起,该公司把“降本增效”作为发展核心战略,投资300余万元淘汰老旧耗能设备、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线,对厂房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已完成平台搭建、数据采集端口和数据库的建立。

“智改数转”让公司焕发“新生”,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智能化改造,两条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每天能分别处理900吨和600吨玻璃,总产能达1500吨。”景立良介绍,公司日均发货量在20至30车之间,基本实现了产销平衡。当前正积极拓展销售市场,向西藏等地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耀华(宜宾)还通过一系列“大动作”提高产品质量。比如,将产品划分为优等品和一等品,让浮法玻璃总成品率、一级品率长期保持稳定在95%以上,深加工产品全年成品率达99.73%,产品各项质量性能均优于传统制造工艺。

为有效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耀华(宜宾)在降低产能上也付出了实践。通过日均降低6吨的玻璃生产产能,进一步减少库存积压,保持生产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该公司还在创新投入上持续加码。成立能耗技术攻关小组,创新发展低碳技术,加大力度降低能耗。现如今,已打造玻璃样板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0项。

凭借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2023年,耀华(宜宾)实现收入7.67亿元,净利润达2亿元。同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宜宾市企业技术中心”。

谈及未来,景立良表示,将继续推进智能制造和降本增效,加大研发、布局玻璃工业领域的未来前沿技术和产品,推动现阶段玻璃产品向软型超大版玻璃、特殊难熔黑玻等颜色玻璃、车载玻璃等领域转型,为玻璃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