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王瑾    视频/《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磊

7月18日起,历经四个多月改造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与邓小平缅怀馆重新对外开放,五湖四海的参观者来到这里追寻伟人足迹,汲取精神力量。

邓小平缅怀馆。供图/邓小平故里管理局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供图/邓小平故里管理局

8月8日,烈日炎炎。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内,游客络绎不绝,近40℃的高温丝毫不能减退人们的热情。

从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入口乘坐接驳车,不到10分钟便可看到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融合川东民居和现代建筑风格,这座建筑外观颇为独特,别具深意。

“右侧的三个斜坡屋面,寓意小平同志的‘三落三起’,中间的高墙寓意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在人类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丰碑加上左侧的斜坡屋面就像一面旗帜,昭示着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跟随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相关负责人谢腾扬,记者走进这座国内唯一一家以纪念邓小平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聆听展馆改陈台前幕后的故事。

建起一座“丰碑”

回应群众期待

20年前的8月,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落成开馆。陈列馆共有序厅和3个展厅,展陈主题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生平事迹展”,通过“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五个篇章,408幅图片、200余件文献资料,重现一个个重要历史场景,全景式展现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开馆后的十年间,陈列馆接待了国内外游客近1700万人次,收到了大量游客的建议与祝福。大家普遍反映,仅仅从工作的角度展现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不够看”,期待走近邓小平同志,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生活情趣等内容。

2014年8月,为了回应群众期待,作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延续和补充的邓小平缅怀馆拔地而起。缅怀馆由序厅、3个展厅、缅怀厅、手迹厅等组成,设“小平,您好”基本陈列展,通过邓小平相关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的展陈,复原邓小平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场景,突出展示邓小平同志的品格风范和生活情趣。

既有“工作范儿”,又有“生活范儿”,“两馆”完整、全面地展示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崇高的品格风范,深受全国各地游客欢迎。“每到节假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馆内讲解员全部上阵都还不够。”谢腾扬说,对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而言,这里就像是一座精神家园,回望历史,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时光流逝,作为人们追寻小平足迹、缅怀伟人功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运行近十年的“两馆”,设施老化、空间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难以满足参观需求,“以音响设备为例,近几年播放影片时常有卡顿,很多游客也反映相比别的纪念馆,我们的互动设备比较少。”谢腾扬坦言。

“想看到更多邓爷爷的故事”“希望增加更多互动类的设备”……翻开缅怀馆出口处放置的意见簿,满是参观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以及对展馆建设的期待。

去年以来,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系统梳理10年来“两馆”运营的堵点问题,结合群众的意见与需求,确定了“守正创新、效果导向”的改陈原则。“改陈要做到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形式新颖、体验性强。”谢腾扬介绍,小到展板颜色,大到基本陈列的改变,他们精益求精调整了20余个版本,最终确定了包括基本陈列改陈、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智慧景区建设等内容的“两馆”建设改陈方案,并如期完成改陈,得到小平家人、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游客的一致认可。

增加“改革开放”篇章

全面完整反映伟人一生

走进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3.9米的邓小平青铜圆雕塑像,以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同志形象为基础设计,塑像似一座巨峰,巍然屹立。

序厅左侧的墙壁上,镌刻着小平同志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正是陈列馆基本陈列展的主题。

“提档升级后的陈列馆新增48平方米,在展陈内容大体不变的情况下,着重增加了‘改革开放’篇章的内容。”全程参与展馆提档升级工作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文管部主任马旗深知前后变化,“我们将第五个篇章‘开创伟业’拓展为‘伟大转折’‘开辟新路’‘砥柱中流’3个版块,利用52%的展陈面积、44%的展线重点展示。”

小平干部学院院务委员胡利群曾多次在“两馆”参观学习,对展馆内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时穿的夹克衫记忆深刻,“这件展品不仅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还彰显了小平同志艰苦朴素的崇高品格。”展馆重新对外开放后,她有了新的发现,“可以看到小平同志亲笔修改的《邓付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亲笔签名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等实物。”

文物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可“触摸”、更立体的文物展示是参观者最喜欢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十年间,该馆的文物藏品从4000余件增加到2万余件,为了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此次改造不仅围绕陈列馆、缅怀馆主题,新增展品61件,还制作重点文物二维码67处,配以中英文讲解。

缅怀馆入口处,《小平您好》巨幅油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幅画以曾经展出的老照片为原型,由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籍教授何红舟带领团队耗时半年完成,与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的同名作品为兄弟集。

为了保持历史的原真性、准确性,陈列馆主要以文物作为展品,而以“回家”为理念的缅怀馆则更为亲切自然,在品格风范厅、生活情趣厅等陈列大量艺术品,从不同维度展现邓小平同志“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高瞻远瞩”“坦荡无私”等6个方面的品格风范和“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爱好广泛”“其乐融融”“浓郁乡情”等5个方面的生活情趣。

邓小平穿过的被烟头烫出小洞的军裤、邓小平阅读过的《倚天屠龙记》、邓小平参加桥牌比赛获得的奖杯……成都市民苏女士在生活情趣厅久久驻足,她细细观看珍贵实物,拍下照片并分享到朋友圈。

此外,邓小平北京故居复原场景拆除的“餐厅”,移至缅怀馆二楼展厅展示,馆内还新增“邓小平夫妇卧室”,出口两侧展示綦江版画、油画等艺术品,让游客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时填写的工卡。图/张磊

邓小平缅怀馆内的展品——《小平您好》。图/张磊

从聆听者到讲述者

接力讲好红色故事

“这张邓小平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时填写的工卡,见证了他艰苦求学、做工的经历,但是全篇都是法文,游客很难理解。”陈列馆内,配合新增的LED屏幕播放的工卡介绍,“全国金牌讲解员”张译文将文物的背景故事及展陈形式的变化娓娓道来。

一座纪念馆,就是一座红色基因库。“讲好小平同志的故事,传承伟人精神是我们馆的重要职责。”马旗介绍,改造升级后,“两馆”设置多媒体及互动展项39处,“文物的活化利用、沉浸式的体验可以提升游客参与感,让游客‘触摸’那段历史,更好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技术是手段,服务于内容,持续做好文物等红色资源的挖掘与研究、讲好红色故事是灵魂。立足新时代,作为全国新时期党性教育特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持续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送思政课到基层一线。

2019年,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组建了一支30人的邓小平故里“春天的故事”宣讲团。几年间,宣讲团采取舞台宣讲、情景演绎、观众互动等宣讲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把“春天的故事”从沿海讲到边疆、从校园讲到军营……

“只有让聆听者共鸣,才能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怀,达到育人的目的。”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小平故里丰富的红色资源,他们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发了不同的教育品牌,如针对中高等院校学生,创立“小平风范  文化校园”博物馆进校园宣教品牌;针对中小学生,创立“希贤课堂  筑梦远航”红色研学教育品牌;针对党员干部,创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性宣讲品牌等。

“各位嘉宾你们好,我带大家一起参观第二部分‘戎马生涯’……”8月22日,张译文的孩子、小小讲解员杨一子用稚气的童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邓小平同志的故事。经过前一个月的培训,杨一子已经正式成为一名“春天的小青苗”。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发展。2016年,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组建“春天的小青苗——小小讲解员”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策划开展 “党史故事青苗讲 ”志愿讲解活动,将“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截至目前,已培育志愿者480人。

15年前,听着小平爷爷故事长大的张译文选择成为一名讲解员,用心用情讲好伟人的故事;15年后,从小听母亲讲小平爷爷故事的杨一子认真学习,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竭尽所能宣传家乡红色文化。

“没有小平爷爷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把小平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杨一子清澈的眼眸里满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