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Xiu,Will you attend the 2024 FOCAC?”(修,你好,你会参加2024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吗?)峰会召开前夕,记者手机微信里一个阳光灿烂的黑皮肤小伙子头像闪了闪,“Hi,Solomon,How are you?Are you going to be in China for the FOCAC?”(Solomon,你好啊,你会来参加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吗?)

Solomon·Elusoji是记者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认识的一位尼日利亚同行,此后的6年中,记者会时不时收到他分享来的一些“中国故事续篇”,“修,我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啦!”“修,我出了一本新书《与老大哥一起旅行》,记录的是我在中国十个月的旅行记,邮给你一本看看啊!”“修,这个学期我搬到了美国,在佐治亚州立大学读国际交流专业的博士,很遗憾这次不能参加峰会了,期待和你再见啊!”……因为一次峰会,这位非洲同行的“中国故事”不断再续新篇,记者的心中也多了一份投向远方的关注。

△9月5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位于国家会议中心新闻中心内,中外记者通过大屏幕关注开幕会。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6年前在20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记者与Solomon首次见面的交流印记清晰萦绕脑际,那次是这位非洲小伙子第一次来中国,在那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的年初,他获得了中国政府一项面向非洲青年媒体人到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奖学金,Solomon在那年的2月初,提前来到中国,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修,你知道吗?我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作家,我想看看尼日利亚以外的世界。”

参与报道20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Solomon职业生涯第一次走出非洲大陆,开启“看世界之旅”。“来中国前,我知道中国功夫、中国的长城、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因为在尼日利亚,我可以看到很多从中国进口的消费品……这次来中国参加中非论坛,增进了我对中国的了解,我有机会走进中国的城市,采访了许多位中国记者和政府官员,我想继续留在中国,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新技术企业非常吸引我,中国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峰会上集中式又视角丰富多元地看见中国,让Solomon决定依寻自己的职业梦想,继续留在中国,一边学习,一边旅行,深入观察这条“东方巨龙”的具象模样。

△9月5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位于国家会议中心新闻中心内,中外记者通过大屏幕关注开幕会。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修,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The Dragon’s Gift –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一位研究中非关系问题的美国学者写的,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帮助非洲有了更为深入客观的理解,中国援助非洲,不像其他捐助者那样,喜欢用广告牌来宣传他们的存在。中国人是在真心实意地授人以渔。在我的国家尼日利亚过去6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体沿袭了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现在是时候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了。”

2020年末,在世界各国皆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普遍处于低迷状态中时,记者又回到了Solomon的问候和发来的感触。

一位非洲年轻记者,一次因工作而与中国发生的短暂交集,到底能给他留下了什么?在Solomon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答案。

就在记者坐在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新闻中心敲出如上文字时,多位非洲同行正在新奇地体验峰会新闻中心为中外记者免费提供的数字化视频录制传输系统,通过他们,来自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音缘,会被更多非洲大陆的朋友们看到、听到,中国这条遥远的“东方巨龙”到底什么模样?中非为什么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他们中的一位、几位是否会如Solomon一般,在峰会后续写自己的“中国故事新篇”?会场内外,记者期待去记录,也成为他们“中国故事”中的一员。

记者:修菁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杨明珠(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