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多维施策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余娜

成德眉资流动党员协同共管机制启动暨德眉资在蓉流动党员党委授牌仪式现场。供图/成都组

“‘雨衣妹妹’收购油菜籽,给的价钱比市场价高。”“我们在‘雨衣妹妹’建的厂里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说起“雨衣妹妹”刘仙,德阳市中江县永丰乡谭受村的村民纷纷“点赞”。

刘仙是一名在成都创业的流动党员,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她因驰援武汉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而被人们熟知。这几年,她一直奔走在乡村振兴一线,以公益直播形式为四川的土特产“带货”。今年,刘仙团队与中江县永丰乡集体经济公司合作,通过收购、加工、销售永丰乡及周边乡镇的油菜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在成都,像刘仙一样发挥先锋作用的流动党员,还有很多:救火英雄赵明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桂容……这些流动党员像一束束微光,传递着温暖和力量。雁行千里,微光成炬。近年来,成都市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流入党员“五双”工作体系(优化“双找”措施、实施“双向共管”、开展“双向培养”、突出“双示范”、坚持“双向发力”)以及流出党员“四实”工作体系(“重实践”建强组织体系、“下实功”丰富形式内容、“务实效”搭建平台载体、“谋实策”优化服务保障),逐步形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立体推动格局。

孙毅(左一)在社区开展法律宣传。供图/双流组

离乡不离党  处处皆有“家”

“找到组织后,我心里总算踏实了。”这是成华区保和街道和顺社区流动党员叶树林找到社区亮明党员身份时说的一句话。67岁的叶树林退休后到成都帮忙带孙子,因为党员组织关系在老家,没在居住地参与组织生活,他心里一直“空落落”的。

去年,叶树林偶然在小区公示栏看到社区张贴的“流动党员召集令”,便毫不犹豫地找到组织亮明身份,并主动担任起小区流动党员摸排工作的“第一信息员”。在帮助8名流动党员“归队”的同时,他也逐渐找到了归属感。

作为管理人口超214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建好党组织,让流动党员“归队”?

“我们坚持把底数清、情况明作为流动党员工作基础,密切各地联络,畅通信息渠道。同时,把组织建设作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覆盖。”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聚焦流入党员,成都市依托流入党员“五双”工作体系,优化“双找”措施,实施“双向共管”,推动精准摸排和高效管理。

通过流出地组织体系精准摸排、“微网实格”体系常态摸排等5种方式,“纳管”40630名流动党员,全部编入居住地或工作地党支部,与在册党员同学习、同活动,一起参与重要工作。通过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会商机制,按照流入地、流出地双重管理的原则,推动流出地依托在蓉工作机构、商协会成立流动党员党委,加强对在蓉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和经常性教育。

流出党员分布广,工作在各行各业,涉及部门多、区(市)县多,既有职能交叉,又有管理空白,“党组织组建难”问题突出。

为此,成都市聚焦流出党员,依托“四实”工作体系,以“重实践”建强组织体系,解决“党组织组建难”问题。通过与流入地签订共建协议、合作清单等方式,构建协同共管机制,开展每年1次全面摸排、每月1次全覆盖联系、常态化线上报备等工作,动态更新信息,并反馈流入地,今年已摸排反馈1962名流出党员台账。依托驻外机构,组建北京、上海、西藏、深圳流动党员(综合)党委,建立地缘型、业缘型流动党员党支部59个,为每个在外流动党员(综合)党委配备全职党建指导员,开设专题培训班,着力提升履职能力。

创新服务优教育  带来“家”的温暖

今年3月的一晚,金牛区天回镇街道一在建项目工地党群活动室内灯火通明,周边20余个在建项目工地的近百名党员围坐在一起,学思想、谈体会、谋发展,其中包含40余名流动党员。

为了提升这次“工人夜校”活动的质效,天回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明鸿特意准备了一堂专题党课。“我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讲解,并向流动党员代表赠阅了学习书籍。”朱明鸿回忆道,现场,金牛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还对流动党员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为他们送上生活物资“暖心礼包”。

在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项目工作的流动党员郭雷认为:“这种培训方式很好,工作学习两不误,培训内容也很接地气。”

流动党员人员分散、流动性较强,教育管理机制较为缺乏。聚焦解决“教育管理难”问题,成都市紧盯流动党员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新变化,注重“双向培养”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双向发力”强化基础保障,通过“下实功”丰富形式内容、“谋实策”优化服务保障,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实现学习不“断线”、成长不止步。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些工作方法,抓实流动党员的教育和服务。”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教育学习,确保流动不“流学”。线上,成都市将流动党员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开发“蓉城先锋”智慧党建应用系统流动党员管理应用场景,每天推送一份“学习套餐”、每周上线一个学习专题、每月开办一期网络培训,为加强流动党员学习教育提供有力支撑。线下,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成都市组织流动党员参加集中学习,优化学习方式,主动送学送教上门。

优保障强服务,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成都市积极整合资源,健全功能赋能发展。持续做好3079个流动党员服务驿站管理,整合多个部门资源,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和相关支持,定期整理发布机会清单及子女教育、就医保险等方面政策;常态化开展向流动党员家庭“送温暖”活动,帮助解决老人看病、儿童上学等困难;依托驻外工作机构,建立功能复合、以用为本的流动党员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服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功能,联动司法、卫健等部门提供权益维护、心理咨询等服务。

“我们致力于将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成为在外流动党员远方的‘家’,为他们创业就业、工作生活等提供支持,有效促进其健康发展。”成都市在深综合党委全职党建指导员曾李阳说。

“双向奔赴”谋发展  为“家”建新功

2022年6月,流动党员孙毅在双流区机场路社区牵头成立“邻礼和”调解工作室,并和身边流动党员一起组建了一支调解队。两年多来,这个工作室成功化解50余件复杂矛盾,孙毅也成了居民口中的“孙调解”。

孙毅所在的机场路社区,管理服务人口约1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达5万人,是个名副其实的超大型社区,矛盾纠纷多发。

两年多来,孙毅还配合社区开展“书记茶话会”“倾诉吧”“大走访”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敲门行动”,并以楼栋为单位召开“毅家人坝坝会”,成为社区居民的“新熟人”。“入住机场路社区近6年,我深知在调解工作中不仅要讲法,还要讲理、讲情,今后我更要在细微处发现线索,以真情定分止争。”孙毅说。

如何拓宽流动党员建言献策、作用发挥的渠道?成都市通过“五双”“四实”工作体系,促进流动党员担当作为,切实把党员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服务优势。

突出“双示范”,促进作用发挥。通过区分在职、离退休和“8小时内”“8小时外”等不同群体、不同场域,鼓励流动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建立群众点单、流动党员接单的党员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蓉城先锋·点亮微心愿”活动,为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精准搭建平台。

强化“务实效”,搭建平台载体。引导流动党员就地亮明身份,参与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比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通过与当地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助力脱贫攻坚;成都市各区(县)每年春节开展返乡流动党员座谈会,宣讲政策、分享机遇,吸引10万余人回乡就业创业、2467人回村担任“两委”委员。同时,成都市充分发挥(综合)党委连接党员流入流出地独特优势,策划开展“双招双引”活动,促进两地全方位交流合作、多领域协同发展。

“我们摸排出239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并与所在党组织的党员一同参加组织生活。”谈到社区流动党员,郫都区犀浦街道犀和社区党委书记黄露坦言,“其中大部分流动党员分别担任小区义务法律顾问、义务调解员、义务巡逻员,在小区消防整治、水电户表改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了小区自治力量,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