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可
再次来到眉山,感觉眉山的“苏味”更浓了,“苏韵”更酽了。
上一次来眉山,大约是2017年,那是我第一次来眉山,第一次参访三苏祠。时间久了,对眉山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倒是三苏祠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还记得园子里的一些著名景点,比如进门处的几株参天大树,据说是当年苏洵父子亲手种植;当年苏氏一家人用过的那口古井,至今依然长年清水不竭,甘甜清冽;披风榭前三分莲池中央的东坡盘佗坐像,更是“网红打卡地”,凡是来此游览的人无不争先恐后与东坡先生“合影留念”。
眉山是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一座小城,这里因诞生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三父子而闻名。时隔七年,当我再一次来到眉山,我感觉到整个城市都氤氲着“三苏”的气息和味道。在大街上小巷里行走,你会随时与“三苏”以及苏洵妻子程夫人撞个满怀。道路有三苏大道、东坡大道、苏洵路、苏轼路、苏辙路、子瞻路、清影路,街巷有文安街、文忠街、文定街、学士街,学校有苏祠中学、三苏中学、苏洵中学、东坡中学、苏辙中学、苏洵小学、东坡小学、苏辙小学,公园有苏洵、苏母、苏轼、苏辙等主题文化公园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行政区划有东坡区、三苏镇,湖泊有三苏湖,桥梁有老泉桥、醉月桥,广场有三苏雕像广场……在商业领域和景区景点,“三苏”元素更是遍布街头巷尾,如东坡印象水街、东坡文创园、东坡客栈、东坡印象影城……当然,我们更不会忽略以东坡命名的各种美食: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泡菜、东坡豆腐……
在这些名称中,有“三苏”的名、字、号、谥号,以及他们的诗词、居住地、任职地等元素在内。我感觉整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都有“三苏”的烙印。我问眉山的朋友,眉山有多少以“三苏”元素命名的名称?他们也摇头说不清楚。地名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其中必定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一个城市如此密集地将一种文化元素镌刻、融汇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在我有限的视野中还是第一次见到,由此可见眉山人对“三苏”有多么喜爱,又多么自豪。
“三苏”文化当然不止体现在名称上,而是融入了眉山人的生活当中。在眉山,“三苏”的元素、痕迹无处不在,时时处处感受到“三苏”的气味、气息。与眉山的朋友聊天,三句话不离苏东坡;在眉山欣赏书法绘画、歌舞表演,品尝美食佳肴,总是能品出“三苏”特别是苏东坡的味道。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以舞蹈诗剧的形式向东坡致敬;音乐剧《苏东坡》、话剧《苏东坡》,呈现了苏东坡坎坷起落的人生。对“三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更是眉山人一个自觉的使命。眉山的山水养育了“三苏”,“三苏”文化则滋润着这座城市,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苏祠可以说是“三苏”文化的集大成之所。三苏祠位于眉山市纱彀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宅为祠,以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后经历代修缮、扩建,最终形成现在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成为文人雅士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重游三苏祠,依然有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新鲜而美好的感觉。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树旁的石头上镌刻着“眉山第一树”五个大字,据说这棵树代表着父亲苏洵;另外还有两株银杏树,均为雄树,人们把它们视作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化身,称之为“兄弟树”。父子三人,左右牵手,前后顾盼,此景此情,动人心弦。
行走在三苏祠中,仿佛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苏洵、苏轼、苏辙,依次从典籍中走出来,为我们讲述他们或精彩绝伦或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父子三人,撑起了宋代文化高峰,正如清代宰相张鹏翮的对联所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出现三位大文豪,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奇迹。
徜徉在庭院中,感受到苏家温馨美好的家风。苏轼、苏辙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个特别和睦、温馨的家庭,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更重要的是,苏家历来重视家风家教。从爷爷苏序到父亲苏洵、母亲程夫人,他们都很重视教育。他们不只教育晚辈学习知识,更教育他们学习做人。有一次,程夫人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母子俩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十岁的小苏轼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苏轼听了母亲的话,“奋厉有当世志”。多年以后,苏轼还写下《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记先夫人不残鸟雀》等文章,记录了程夫人不贪钱财、不伤害小动物的故事,这些行为对小苏轼的人格养成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苏”父子成为千秋万代景仰的文化大家,与苏氏家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祠名“三苏”,但显而易见苏轼是这里的中心人物,这从院内专门立有东坡石像可知。在“三苏”中,苏轼成就最大,知名度最高,身后的“人缘”也更好,他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像林语堂所说:“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眉山人对“三苏”的喜爱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没有见过哪个城市像这样热爱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我跟眉山的朋友开玩笑说,眉山不姓眉,她姓苏。我在心里默默地为眉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我叫她“苏眉”。
✦+
+
作者简介
徐可,江苏如皋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二级编审,作家,评论家,启功研究专家。致力于散文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主张真情写作,提倡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著译有《胸有丘壑》《仁者启功》《背着故乡去远行》《三更有梦书当枕》等三十多部。曾获中国新闻奖、丰子恺散文奖、汪曾祺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百花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