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琳 图片由成都七中提供
向小琴
【人物简介】
向小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政治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市高中政治中心组成员,四川省学科领军教师培养人选,四川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种子计划“树蕙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老师,您再听一下我的观点”“老师,我还有想法”……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的讨论声仍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在向小琴的课堂上。“向老师会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认真对待我们的想法。”同学们真心喜欢这位“90后”老师。
作为一名高中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强、人格要正”是向小琴的教学信念。从教十年,她始终立足教学实践,坚持教学研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努力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向小琴在上课。
打造有热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堂
如何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生动化、具体化,是向小琴教学初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这促使向小琴不断反思和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的第十二课,教学内容只有三句话。“道理浅显易懂,但稍不注意就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于是,向小琴将热点事件作为情境教学载体。
2022年,神舟十三号飞船胜利返回,上第十二课时,她就选择“最美航天员——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的逐梦人生作为突破点,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结合热点事件和学生个体经历,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这样有热度有深度的课,不仅在课堂上40分钟,课后同学们经常围着向老师继续探讨。她认为,“在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非常重要,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但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思政教师
高考填报志愿时,向小琴毫不犹豫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第一志愿,后来进入西南大学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为什么选择做一名思政教师?向小琴说,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她在学科探索中找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小学时期老师对她的“关爱”让她至今难忘,她希望做一名思政老师将这份“关爱”传递下去。随着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向小琴意识到,这份“关爱”实际上就是将学生看作“现实的人”。
这种“关爱”体现在课堂氛围上,向小琴明确表达对所有学生观点的尊重,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有时有学生回答错误,或者提出看似不成熟的观点,向小琴也会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她把这些视为学习过程中的正常部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共情。”
向小琴还记得有一个男生“思维有点轴,但特别想学好”,每天下课都找老师探讨和交流,成绩没什么起色,却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向小琴看到学生的学习韧性,经常为他解答疑惑、分析学情、指明方法,主动找他聊天,开导他“认准自己的路往前走,别人的看法不重要。”最终两人成了朋友,即使向小琴不再教这位男生,他也一如既往和向老师分享学习生活。
十年的执教经历让向小琴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