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肽频

手稿是诗人的文本生命,这种生命通过墨迹得以再现、复活,然后敞开新的叙事:一个时代、一位诗人,一个文化场域,完整或残缺的,都在意义的解蔽与重释中,让人们重温到诗人的文本生命底色。它可能温暖而忧伤,它可能豁亮而郁悲,它可能绵柔而短暂,文献学与文本学的、历史和现实的,都在手稿的形态中尽情呈现——这就是《诗刊》社主编的《墨韵青春——“青春诗会”诗人精品手稿选》。

《诗刊》已于2021年5月,将中国诗坛久负盛名的品牌活动以集体呈现的方式,推出8卷本丛书《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一场具有史诗性的诗歌盛宴,现在又进一步开掘这项品牌活动的深层张力,从“青春诗会”475位诗人中,再次精选174位出版手稿专集,为当代中国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手稿:作为未来的过去

手稿对作家来说,其实是一种叙事方式。因为手稿上不但凝结着作家的体温、生命气息,还有隐含于白纸黑字间的种种痕迹,灵魂出窍的过程,因而也是作家的心灵档案和视觉档案。

诗人手稿同样如此,它可以带领读者、研究者返回到诗歌创作的现场,还原创作时的匠心,从物本到人本,它所蕴含的卷帙密码,自我生成的逻辑内涵及哲学本质。

在诗人手稿文本中,读者可以看到一粒粒文字,从水、植物和女性之美的原生地出发,成长为天路英雄的心路历程。还有诗人创作时纯洁的心性,辽阔的襟怀,壮烈的风景,都在诗人文字的墨迹中浮起或沉下,在诗学的感染中形成与读者的互动。

所以,诗人的手稿与读者是呼应、互通乃至互文的,读者从手稿的笔迹中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气质、精神构造与价值取向,包括诗人的心象等写作时的各种精神要素,都从薄如蝉翼的手稿中,以自我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近些年,从收藏市场到学术研究界,对手稿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就是因为手稿除本身具有的文献价值、收藏价值外,还具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诸多要素的叠合,使手稿如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引发学术界和收藏界、史学界的关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墨韵青春》一书,必将触发读者、研究者及藏界对诗人手稿关注的热潮,将诗人手稿作为前文本或祖本进行充分研究。

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提供的一种研究思路,值得中国学人关注,即发现作品原过程。中国当前手稿市场及研究,远未达到西方的成熟程度。西方已从对手稿文本意识结构转至现象学分析,由静态现象学发展到发生现象学研究,如此方能有效发掘手稿文本背后所隐含的各种动态信息。

通过笔迹的变化,字形、行气和书写时的力量大小,可见证诗人彼时的心境和性格所为,而且藉助修改痕迹,更能体察到诗人微妙的心绪变化。故此,手稿的意义首先在于文本,但它的实际作用肯定超越了文本。《墨韵青春》的出版价值正在于此。

在世界范围内,如今手稿学研究正在兴起。西方艺术家如法国画家德加、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奥地利画家席勒等,他们的手稿不但不断展出,而且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形态,成为艺术研究和探索的策源地。

收录于《墨韵青春》中的诗人手稿,既有毛笔书写,也有钢笔笔迹,既有整首诗歌,也有要句摘录,但最终效果都是让我们看到诗人创作时的原生态状态,葆有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其他门类的手稿保存、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考案例与研究样本。

手稿形成的文化场域效应

有学者认为,文章是有灵魂的,手稿便是这灵魂的底片,承载有各种文化和人文信息。《墨韵青春》中,诗人一笔一划写成的手稿,不就是他们的灵魂吗?且是他们永不消失的身体。我们在读到这些书写的内容时,定然可以感知到书写者的人格魅力与其所处时代的氛围,完成从前文本到文本的全过程鉴读。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收藏手稿或手迹的悠久传统。上至远古三代,就有专门记录史事的典、册,还有史官管理,下至清代修撰的各类集成,众多文献都是以手稿的方式传于后世。另外,历史上还有大量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佛寺道观藏书等多个系统,藏书的主体虽为书籍,但其中不乏大量手稿、札记,私人收藏中手稿尤巨。

周密在《齐东野语·三高亭记改本》中曾谈及这一体会:“余尝见当时手稿,揩摩抉剔,如洗玉浣锦。”古人视手稿如玉如锦,揩摩把玩,心爱不止,这已达到文人收藏的至高境界。

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一纸手稿,是颜真卿在国恨家仇的极度悲痛中,笔墨和着感情一同流淌,就此留下奇崛纵横、千古绝唱的杰作。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却体现出史上手稿价值之最。宋《宣和书谱》曰:“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点出了《祭侄文稿》作为手稿的特点。

古代文人常常将文学与书法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手稿体现文本价值的同时,更多了书法价值。现代社会已步入电子办公时代,搦管而书者已很鲜见,即使是钢笔手稿亦越来越少。

正因为手稿日渐稀少的大环境,《诗刊》这次在原《致青春——“青春诗会”40年》8卷本基础上,又推出两部诗人手稿专集:《舞动青春——“青春诗会”女诗人手稿集》《墨韵青春——“青春诗会”诗人精品手稿选》(上下),足见出版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当前,在文化发展与建设需要大文化观的背景下,如此大手笔地开拓诗人手稿寂寞之地,正是文化上的一次关切和深入。因此,《诗刊》社主编的两本诗人手稿集,包含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经典的文献价值,必为我国当代手稿学的发展助力。

最能反映手稿文化形态的是“稿”字,所谓“摩挲手迹,揣度文心”。当我们仔细鉴析《墨韵青春》中诗人的各色手稿,就会发现诗人的文心秘奥。

有些手稿并不局限于诗,已外溢着书法的价值,如欧阳江河的行楷《玻璃工厂》(节选)不疾不徐、得之于心;梁小斌的钢笔字,依然写出了他的毛笔风格;于坚毛笔书法中的篆籀用笔;车前子亦书亦画的书写;阿坚行书的笔画隶意明显;杨孟芳的小行草有滋有味;李志强的行书内旋外拓;魏克的行书端正地行走;雷平阳的行书出笔果断劲爽;谭克修的行书端稳谨庄;曹国英的行楷写出了颜体味道;金铃子的书法有着画意朦胧;鲁克的楷书师法楷祖钟繇;青蓝格格的行书清爽雅静;张巧慧的小楷具有“童子功”等,不一而足,彰显着文学与书法的双重价值。

另一些诗人的钢笔手稿或清雅,或温润,或俊秀,或洒脱,或劲雄,如吉狄马加、西川、林雪、海男、荣荣、大解、张执浩、阎安、娜夜、沈苇、臧棣、刘川、树才、胡弦、谷禾、孙磊、阎志、黄礼孩等,手稿无不各具风骚,气象万千,在《墨韵青春》中共时性地呈现了其文本内容、特色和价值,保持着独有的艺术品形态。

书中的每一份手稿,都值得研究者从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诸角度,突入笔迹内部,结合具体的语境,发现这些沉寂于稿纸上的文字密码。每位诗人的手稿,构建了一个小的个案研究环境。174位诗人的手稿,汇聚成中国诗坛较为整体的手稿语境,深描了诗性之美、人性之美与时代之美。

手稿叙事与一种历史观的书写

手稿不完全是书法,但也不完全是艺术品,它自具内容的价值。细读《墨韵青春》里的手稿,一份手稿就是一位诗人浓缩的书写史,有着每位诗人最性情化的书写。他们敢于展现毛笔或钢笔书写中迥异的风骨,这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是一种深可敬佩的品质。

当无纸化成为生活常态,人们便开始怀念从前,一字一句地书写、修改、润色,最后再成稿的喜悦感觉,同样让人怀念。因此,在现时的环境中,我还是提倡作家诗人们不可完全放弃手工书写,因为这种书写不但带给人们一份生活的从容、深怀的文化敬意,还可构成真实的人格,进而构成真实的历史世界。否则,有一天,读者只能看到有结果,却看不到过程的艺术品,真的是有遗憾的艺术欣赏了。

大凡人们判断一份手稿的价值,必定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书写方式、书写环境及内容特征等要素来综合判定。重要的手稿,都是能带领你回到当初的时间、人物、诗歌和事件。所以,我们鉴赏《墨韵青春》时,因其浓缩了整整40年中国诗坛品牌活动“青春诗会”每位诗人的事件,其手稿意义自然不同凡响,情感共鸣得以放大。在这部手稿集中,虽然钢笔手迹居多,但从内容上来说,二者作为精神遗产是一致的,传播和阅读效果也别无二样。

事实上,手稿是一个大范畴概念。通过《墨韵青春》的手稿鉴析发现,有些手稿是诗人灵感来袭时,需要快速记下,这时已忽略了书写的格式、纸张、开本、色彩和工具,只追求整体的瞬时感觉,只任凭墨迹尽情地流淌;有些手稿是诗人已完成整体构思,甚至修改之处几乎全无,手稿即为文本的终极形式。

当然,最有研究价值的手稿,是其上面存有修改过程的手稿,它处在未完成状态,保留着运思的各种细节。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手稿处在一种更开放的状态。诗人思想的脉络、情感的脉搏、灵感的涌动、思绪的轨迹,都在这种开放状态中,等待读者去共同完成艺术创造。

由于《墨韵青春》精选的都是每位诗人代表作手稿,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非同寻常,尤其收录了鲁迅文学奖17位获奖诗人的代表作手稿,集结为时代精神的文化写照,与其他手稿共同构成整体性的手稿叙事,凸显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意义。

一位诗人所留下的手稿,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别:文学文本手稿、非文学文本手稿。《墨韵青春》呈现的主要是文学意义的文本手稿,至于非文学的手稿价值,还是留给收藏家去开发。在面对手稿事件构建的叙事环境中,文本是我们唯一值得信任的理由。因为它有温度,也有情愫;因为它是具体的,又是可感的;因为它在思考,而又在奔跑;因为它既体现个人面貌,又彰显社会风貌;因为它内含文化风情,又饱染历史意义。

这样的手稿已不是个人范畴的层面叙事,而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生成了手稿学或手稿诗学,诗人又成为被叙事的超级叙事对象,留给时代最为温情的回忆或风云激荡的的历史印记。

(《墨韵青春——“青春诗会”诗人精品手稿选》,《诗刊》社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

作者简介

金肽频,艺术评论家、当代诗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