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潋

作家冰春与历史对话,以长篇小说的表达文本让人们感知泸州的一段历史。读冰春的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会感到这是泸州历史的艺术转换。冰春正是以文学与历史对应的审美精神,不仅不断地延伸了泸州文化的宽度,而且拓进了泸州历史的厚度。

现实主义创作的外延

冰春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以其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感知,以记者的视角,“真实”地叙述着泸州抗战的历史。这是《川江东逝水》的一个特点。

泸州不仅是一座文明而开放的城市,一座因酒而闻名的城市,而且也是一座红色文化城市。冰春10多年来致力于泸州地方红色文化题材创作,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战争长篇小说三部曲:《战将》《川江英雄》《川江东逝水》。他曾说,很多值得珍视却被淡忘的历史甚至被遗忘的英雄人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书写。书写,是为了铭记,致敬。

《川江东逝水》以第二次囯共合作全面抗战为大背景,以抗战大后方川江重镇泸州(泸城)为轴心,围绕着其境内的化学所、化学兵工厂等展开故事,又以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间谍的三方力量,书写了在保护与破坏、国共敌对与抗日之间明枪与暗战的故事,并讴歌了以肖仲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前赴后继、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该书以小说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抗战后方巴蜀儿女为民族救亡图存的血性抗争,是一曲在中国红色记忆里的英雄赞歌——闪现着人类抗争的民族魂。

小说里历史文化的内升

只要是小说,就离不开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如果仅以情节曲折跌宕的“谍战”来认知《川江东逝水》,我认为是肤浅的猎奇式阅读;如果这样,《川江东逝水》就会失去历史的厚度,失去抗战的文化精神。

《川江东逝水》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时代背景和抗战大后方的泸州为叙事背景,抓着特殊的节点和独特的刚强、勇敢和耿直等民族性格,如文中历史人物卢作孚,他不仅为抗战作出牺牲,为泸州教育、经济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邀请恽代英肖楚女来泸州为民启智、传播思想起到引擎作用;把“泸城”置于浓郁的川江风情里,阅览了泸州川江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更主要的是把它置于抗战历史文化背景中,凸显了这部小说的文化厚度。

正是这些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背景,又以川江语言体系支撑了历史文化,《川江东逝水》才更显示出其文化更具厚度的立体感。

《川江东逝水》以地方语言叙述和描摹着这片红色文化、地方场景的生活,不仅叙述了日本轰炸泸州的事件时间点和破坏程度,如第五章内容,与史料记载基本相同,而且其地点与泸州的小地名、风土人情也非常吻合。如东门口、铜码头、管驿嘴等彰显了长江水码头文化;荔枝、桂圆、七星椒、青花椒、泸城烘蛋等体现了泸州川江的饮食文化;高坝、张坝、纳溪、蓝田、罗汉等凸显了泸州川江的地理和地域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小说与历史都会认同的。这是小说的又一特点。

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铁打的泸州”之城和“酒城”之名的雅称。故此,《川江东逝水》采用泸州方言的对话,以及人物对比(纵比、横比,包括正反对比)和抑扬等表达手法,还有细节描写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对小说的情节和刻画人物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映泸州革命题材的小说,体现了冰春对文学的执着和一个作家的担当;而红色文化的爱国激情也在《川江东逝水》得到进一步升华,体现了冰春以文学与历史对应的审美精神。

(《川江东逝水》,冰春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24年4月)

作者简介

徐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文联第二批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泸州市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等。出版评论专著《半管笛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