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眼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作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我县各油菜育种基地已是遍地金黄,油菜育种科研人员穿梭其中,描绘出一幅“科技春耕图”。

“已经开了的花授了外面的粉被污染了,我们要把它剪掉再套袋,将外界的花粉隔离,保证原种的纯度……”

在刘营镇特研油菜育种基地,绵阳特研种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金龙正带领着公司员工在地里为育种实验油菜剪花、套袋,以保障试验油菜品种纯度,为后续培育出理想的油菜种子做好准备。

绵阳特研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龙说:“在油菜育种这一块,去年是12个品种,今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增4个品种,目前还有1-2个品种在完善,下一步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

作为我县本土科研育种企业,绵阳特研种业有限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培育出16个具有抗虫害、产油高特性的杂交油菜种,年产种子60多万公斤,所产种子供给新疆、湖南等地近300万亩的种植面积,同时还出口至巴基斯坦、蒙古国等国家,深受当地种植户喜爱。

要打种业翻身仗,繁育创新是关键。今年该公司新增40亩科研育种区,收集近1000多个实验油菜亲本资源,同时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打造农田里的新质生产力,着力培育出具有抗冻性、耐盐碱的新品油菜。培育成功后,油菜不仅区域适应性强、产量高,也能有效提高制种农户收益。

绵阳特研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龙说:“现在运用显性上位基因附着,就是这个常规育种手段,不是转基因,把50%的可育株,通过显性基因附着,把它变为不育株,这样就方便了农场、合作社来大面积制种,减少人工投入,增加制种农户的经济效益,又确保我们种子供给。”

在充满“科技味”的田间地头,新质生产力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鲁镇凉泉村,该村发展油菜制种1800余亩,带动300余户农户参与制种,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制种农户钟朝和说:“我制种5年了,收入相当可观,我种了12-13亩地,一年有三四万元。”

作为全国产油大县。近年来,我县发展油菜制种基地2.3万亩,种植油菜68万多亩,推动全县油菜产业逐步实现生产绿色生态、规模集中连片、科技高效转化、链条不断延伸。通过油菜花节等活动举办,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业,还带活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餐饮业等,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我县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