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杨玉红

8月23日,阿坝县各莫镇哈拉玛村,神禾农业贝母基地的一排排大棚里面,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头戴遮阳帽、蹲坐田间,两手握住镢头一前一后,用力下刨,泥土被挖起,再用手轻轻的揉散土块,一颗颗白皙带着泥土芬芳的贝母就出现在眼前。

51岁的哈拉玛村民扑拉小心翼翼地将其一一捡进塑料桶里。“这几天正是贝母采收的季节,只要在这里工作,一天就能有140元的收入。”扑拉说。

神禾农业贝母基地是阿坝县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人工仿野生种植暗紫川贝母基地,基地的建成让附近的群众有了更多的务工渠道,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不只扑拉,还有赞巴、麦拉等,最近附近有130多人在这里工作,公司四年带动农户241户1039人,通过劳务支出、土地流转和收购牛羊粪等,共让哈拉玛村及周边村民增收1200余万元。”该基地负责人裴宜忠说。

其中,每年用工岗位约10000人次,劳务费达140多万元;流转哈拉玛村土地1000亩,每年需支付流转费26万元;向周边群众购买牛、羊粪,每年需支付约20万元;向村合作社购买川贝母种子每年达110万元。

这个贝母基地为何会落户在这里?原来,2019年7月,该公司经阿坝县政府、阿坝州科技局招商引资入驻阿坝县各莫镇哈拉玛村甲拉塘地域,并于2020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阿坝县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尝试引进发展贝母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其中项目一期种植阶段投资1亿元。现已完成投资9500万元;项目二期精深加工阶段投资1.3亿元。如今,通过四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占地1000亩仿野生贝母种植基地,基地内现有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和多年生人工贝母种植大棚共330个,现已形成产值达1亿元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暗紫贝母生产基地。

据了解,该基地今年有200个大棚需要采挖,预计产出30吨左右,价值6000余万元。谈到销路,裴宜忠介绍,目前市场对川贝母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加上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保障,产品销路根本不用愁。

更重要的是助农增收、联农带农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022年,该基地新建的“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哈拉玛村集体首次发展种植22亩川贝母示范基地,其中今年有两2亩可以采收,预计销售收入30万元,纯利润可达6万元。

除此外,该基地在培养村民学会贝母种植技术的同时,还鼓励村干部带头发展贝母种植。哈拉玛村支部书记更尕甲木措说,“2021年在公司鼓励下,我试种了1 亩多,经过两年种植管理,今年挖贝母有望实现15万元收入。”

“人工种植川贝母,不仅可以为高原涉藏地区群众开辟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还可以保护野生川贝母资源和高原生态环境。同时人工规模化种植能降低川贝母的价格,让药厂用得起,造福更多百姓。”裴宜忠说,公司计划三至五年内创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园,创建“GAP”基地质量管理体系,申请道地药材地理标志,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建立药企与种植基地联盟合作关系。“下一步,公司在发展贝母产业之际,还将围绕乡村产业振兴,让更多的农牧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当天,阿坝州举办“三家园”抓点示范现场观摩会,省、州、县(市)相关党政领导和13县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齐聚于此,探讨交流和学习取经:如何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既是一次观摩会,也是一次比拼会,通过学习交流和抓点示范,才能高质量推进‘三家园’建设,把群众的美好愿景变为发展实景。”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说。

五年多来,阿坝州上下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三家园”示范工程,全面完成78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巩固提升、32个乡镇和211个村建设任务,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4个、先进乡镇13个、先进村85个,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阿坝大地次第展开。产业发展扩面提质,建成现代农牧业示范园57个、特色产业基地25.5万亩、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753个,创建龙头企业46家、专业合作社6139个、家庭农场3015家,认证“三品一标”2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