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里是一片神秘而迷人的高山腹地,是香格里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古老乡愁的栖息之所——亚丁村,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南部,著名的稻城亚丁景区内,景区也因其而得名。


2014年11月,亚丁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0月,亚丁村入选第二批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名单;


2022年1月,亚丁村被评定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亚丁村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


为了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正式开工,以此为起点,亚丁村又有了新的目标——打造世界级文旅新地标。


亚丁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保护利用亚丁村,不仅是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也是传承华夏文明基因密码的题中之义。但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向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场景中,既要保证项目进展,又要兼顾居民生活;既要守正创新,又要守护传统。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如何统筹?怎么兼顾?带着这个疑问,川观新闻亚丁村保护恢复调研组将持续关注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进程。


5月中旬和6月底,亚丁村保护恢复还在进行中,调研组两次来到这里蹲点,重点关注“文化修复”“生态修复”“交通修复”三方面。


文化修复

既守好“形” 又铸牢“魂”

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出发,奔着亚丁村而去,在川西高原的大山间穿行,一路从海拔2900米抬升到3900米。6月底的高原,也已进入夏季,高山杜鹃成片开放在路旁丛林山地间,迎着忽而的阳光、忽而的雨雾。转过可以眺望仙乃日雪山的观景台,树挂开始成片出现。快进入景区腹地之前,一座山间台地跃然眼前,几十座“黑藏房”散落其间,在群山包裹中,宛如天成——亚丁村到了。

不过,调研组看到的“黑藏房”还裹着脚手架和防护网。这段时间,亚丁村的保护恢复项目还处在攻坚阶段,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筑风貌恢复。

因“黑眉黑框”而著名的“黑藏房”是亚丁村极富特色的建筑,也是亚丁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但在过去缺少保护意识的开发中,一些建筑失去了原本的风貌。要还原亚丁“本色”,对这些传统建筑的恢复是关键。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曾描述藏族民居屋内是中央供暖系统和现代化的卫生设施,此次亚丁村的保护项目供氧和供暖设施建设将让书中的想象变成现实。朱文博 摄

如何“修旧如旧”?

在中建八局亚丁村项目负责人王桂乾看来,细节是关键。“以前我们做的项目都是天府机场、大运会场馆这样比较宏大的工程,相比之下,亚丁村这个项目,更像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手艺活,要还原传统村落的‘肌理’,很多功夫都藏在细节里。”

走进亚丁村,这样的细节处处可见。

“左手边这栋房子,就是恢复之后的,我们将原本‘条石’拼接的外墙拆除了,用‘片石’来代替。”顺着王桂乾手指的方向看去,由无数形状不规则的片石镶嵌而成的外墙错落有致,而另一边未改造的外墙,仿砖的“条石”则显得呆板了很多。

“最早村民们在修建房屋的时候,都是就地取材,地处高山峡谷的亚丁,片石是最容易获取的石材,用片石砌墙,更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王桂乾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建材上的“返璞归真”,为了“修旧如旧”,项目部特地聘请了当地的石砌藏房工匠,采用“湿贴+点锚”的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墙体上这些大小、长短不一的石片,都是天然形状,砌筑过程中,石片之间形成‘品’字形结构,空隙用碎石填实,每砌完一层涂抹黏土,不留一点空隙。”石砌藏房工匠塔兴告诉记者,在修筑过程中,自己不需要图纸,全凭经验和“手感”。

来到亚丁村中心,在一栋黑藏房的第三层,工人们正在施工。“你们看旁边这栋房子,就是传统样式,是一户一幢、二楼一底的结构,第三层中间会有一个露台,呈‘凹’字形,但过去出租房屋的村民和民宿老板为了多建几间客房,在第三层的露台加盖了房间。”王桂乾指着一旁的建筑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整体打造后,会还原这个露台。”

实际上,被还原的不仅是建筑结构——“在原本的功能中,三层藏房的底层一般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为住房和灶房,第三层的露台是一个青稞晒台,村民们会在这里晾晒青稞,堆放农具饲草等。”在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看来,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是活态传承农耕文明的一种方式。

建筑细节的还原,让亚丁文化得到了“有形”的恢复,但要留住“无形”的文化,还有一个关键要素——人。

周童春告诉记者,亚丁村现有的32家民宿中,仅有一家为本地村民经营,其余全部是外地商户,村民们将自己房屋租给外地商人后,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以采挖松茸虫草为生,人口流失严重,村民对村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都不高。

人,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没有了原住居民的古村落,纵使满眼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也将成为“文化空心”的“假古村”。

实际上,人口的流失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面貌——由于主要收入来源是出租房屋、外出务工和采挖松茸虫草,村民们种粮积极性不高,村里的土地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耕种。

如何留住本地人口?如何还原农耕场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亚丁村引入了“物业制度”,成立村级物业公司,“我们物业公司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员工都是本地人。”周童春告诉记者,成立物业公司,不仅能适应新的业态场景,让改造后的亚丁村管理更规范,也能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调动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让大家找回“主人翁”意识。

此外,为了让耕地一分一寸都不浪费,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村里的209亩土地也将被重新利用,“按照设计,我们会恢复农田的基本面貌,配上木质的晾晒架,还有机耕道,游客可以走进去拍照,青稞收割了就喂景区里的动物。”

生态修复

既要原生态,也要现代化

90年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洛克穿越稻城亚丁的探险经历为背景,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中,藏族民居屋内是中央供暖系统和现代化的卫生设施,而窗外是“散发着冰蓝色光芒”的雪山。原生态与现代性的和谐共生,使其成为百年来东西方人们的精神故乡。

是主张原生态还是现代性,亚丁村保护修复项目的答案是“全都要”,让小说描述的梦想照进现实。

记者从稻城机场前往亚丁村的途中,观察路旁植被以灌丛和草甸为主,而进入亚丁景区之后,则陡然换成了红杉、云杉为主的森林。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印开蒲的研究,亚丁周围的雪山因太阳辐射强烈,增高了低层气流和地面的温度,形成了独有的“热岛效应”。

为了保护好这份自然馈赠,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总设计师刘艺告诉记者:“亚丁村原本有条小水溪,但修人工水渠之后就失去了自然水岸,我们这次在恢复生态本底的时候,将这条溪流两岸重新生态化,溪流从山谷流入,在村落间穿行。”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有了,但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却成了难题。“我们刚一开工就遇到大困难,天天可能因为挖断水管或电缆,导致停水停电。”王桂乾告诉记者,原来亚丁村的管网建设无图纸、无规划、也没有村民知道位置。同样的难题也折磨过周童春,他回忆道:“上次为了找出停水的点位,硬是花了四五天时间,一段一段地分析下来后才发现,堵住水管的,是一只大青蛙。”

为此,项目部从成都调来6辆水车和部分发电机,确保工地和民居用水用电。同时,重新规划亚丁村的管网建设。

正因如此,调研组蹲点的6月底这段时间,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正在经历“最痛苦”的工期:因为埋设集中供氧和供暖的管线,道路开挖,一遇下雨满是泥泞,甚至不如5月第一次来亚丁时看到的那么平顺,以至于一度怀疑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能否如期完成。

项目总工乔兴国给调研组吃了一颗定心丸:“预计7月底前,铺设后的马路就会完成硬化顺利通行。”目前,村内的供水、污水、供氧、电力等主管网已完成铺设。之后,污水处理量将由每天40立方米调整至200立方米,能满足2000人生活所需。供氧工程将采用弥散供氧方式,为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提供集中供氧,同时设置50个分布式供氧终端,为每一家有需要的民居预留接口。

在亚丁村经营着两栋民宿的尹庆华,还有一个身份是资深摄影师“云南老尹”。因为一次偶然的亚丁之旅,他在这里扎下了根,开起了小有名气的亚丁民宿“摩梵”。说起为啥会第一个响应亚丁保护恢复项目,他表示,相信这次改造之后,基础设施到位了,民宿能走上高端路线,也会让客人觉得这里物有所值。“看得见雪山、星空、银河的房间,最贵的时候四五千元一晚,也一房难求。”他高兴地说。

交通修复

既保施工 又保旅游 还保生活

“倒计时71天!”在中建八局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板房的门口,立有一块工程倒计时的电子屏,时刻提醒项目组成员。

进度,是外界最关心的。今年10月,全村开门接客,这是亚丁村的承诺。

但承诺会不会打折扣,主要影响因素却是交通。王桂乾告诉记者:“从香格里拉镇到亚丁村只有一条环山马路,每天必须保证施工进场,还要保证游客大巴,以及亚丁村民、旅客的正常生活。”

王桂乾指的这条路叫仁亚路。1999年建成通车,全长34公里,由稻城县贡岭片区四乡群众齐心协力,投工投劳数万个工日建成。2000年,该条道路再次改造升级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这条路对施工的影响。一趟水泥罐车需要2.5小时,才能从山下的商混站运送到亚丁村,单位时间内的运送总量比在其他地方低一半,而一旦开始浇筑,混凝土供应就不能中断。

亚丁村成立了协调专班,统筹项目进度,兼顾居民生活和游客体验。朱文博 摄

如何破解难题,关键词是“四上”:线上、路上、车上和工地上。

线上成立协调专班,统筹亚丁景区管委会、四川路桥、中建八局和村委会的车辆协调工作。“混凝土浇筑之前,我们会提前把时间段和车牌号报过去,山下的路卡负责人见到就会直接放行。”周童春告诉记者。

仁亚路上,则由四川路桥负责路基防护和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现场负责人谭小冬告诉记者:“目前我们采用晚上全幅铺筑,白天半幅铺筑的工作机制,在施工点设置保通人员,保证交通畅通。”

运输车上,则采用了一种管凝剂,它的作用是防止混凝土在路上发生凝结硬化,确保到了现场仍能保证材料活性和整体质量。

工地上,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分段施工和工厂生产、现场拼接的流程设计。“我们的筏板基础一共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现场划了4个施工段,每一个施工段400至500立方米,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连续浇筑。”乔兴国指着香巴拉文化博物馆的施工现场告诉记者,现场的钢管柱等成型产品,都是在工厂制造完成后拿到现场进行拼装。

“嫁人不嫁亚丁人!”这是当地人以前的口头语。以前亚丁村是稻城最偏远的村落之一,没有人想嫁到这里来。如今随着交通改善和旅游发展,到访亚丁村的游客越来越多。眼看交通修复不影响旅游,34岁的景区观光车司机桑村在考取C1驾驶证后,又相继考取了B证和A证,“我准备‘换车’了,从景区观光车换为旅游大巴车,争取今年10月村子重新开放后就上岗。”桑村对此充满期待。

乔兴国也充满期待:“等亚丁村项目完成,我要专门买一张景区门票,让自己真正当一回游客去感受亚丁。”

充满期待的还有老尹、王桂乾、周童春他们。

川观新闻亚丁村保护恢复调研组

钟莉 李淼 游飞 张剑 宁蕖 汤晨

朱文博 李志强 洛绒尼玛 杨孟双


执笔 张剑 宁蕖


摄影 李志强


视频制作 朱文博 李志强 洛绒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