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张啸 唐广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从苗种培育池中取出水体样本,再用试剂测试水体pH值、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5月4日上午,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谢碧文教授来到该校长江上游鳅科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开始了一天的研究工作。

中华沙鳅

这个基地研究的长江上游鳅科鱼类有哪些?谢碧文介绍,包括中华沙鳅、宽体沙鳅和花斑副沙鳅三个物种。在内江,渔民常将捕捞到的以上3种鳅科鱼类一起出售,统称“花泥鳅”,是沱江资中至石盘滩江段的重要经济鱼类。其中,宽体沙鳅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目前仅在长江上游的沱江、嘉陵江等少数支流分布。

2008年,谢碧文从西南大学博士毕业,在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时,通过实地走访开展了大量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最终确定了以长江上游鳅科典型鱼类种质保护和利用作为研究方向。

“花泥鳅是内江特色,野生资源衰退十分严重。我是学渔业生物学的,保护这样的特有鱼类种质资源,责无旁贷。”谢碧文表示。

2010年,在内江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花泥鳅”项目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和内江市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2011年,从西南大学毕业的王永明老师加入了研究团队,并一直坚守至今。

“每年都像打怪一样,解决了一个难题又会遇到另一个难题,翻过了一座山还有更高的山等着你。”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永明称,比如2016年鱼病大暴发,车轮虫病、出血病致使存活的幼鱼所剩无几。2017年3月,从事鱼病研究的王均和贺扬博士加入团队,系统开展了“花泥鳅”鱼病周年流行和防治研究,有效控制了鱼病的大规模爆发。

目前,该研究团队开发的花泥鳅已在四川、重庆和贵州的20多个企业进行养殖推广。市中区兴利农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了3万余尾中华沙鳅小鱼开展养殖,这些鱼长势良好,长成商品鱼后每斤可卖到600元左右。

今年3月底,该团队牵头的“长江上游鳅科典型鱼类种质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进步三等奖。

未来,该团队将重点开展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长江上游干流及重要支流鳅科鱼类地理性优势种或关键种的资源和生态位变化研究,为鳅科及其他鱼类的种质保护和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团队还将深入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发掘优异种质和基因,定向选育新品种,推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