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文/图

“你知道吗?马铃薯开的花其实很漂亮。”

2月底的西昌,阳光如同稚嫩的蚂蚁,刚刚有了刺痛皮肤的能力。葡萄树下,头年秋天种下的马铃薯已经在地下繁衍出一个小家庭,个个胖墩墩的。

面对果实,王西瑶教授念念不忘花的灿烂。

灿烂的土豆花。

此话不假。在与西昌市海拔相差近1000米,气候几乎错开了一个季节的大凉山腹地,记者在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看到了一些马铃薯干花相框。紫色、白色、淡黄色、浅粉色……“这些干花都是之前和小院的师兄师姐们一起制作的,今年我也要毕业,快要离开小院了。”小院学生黄敏敏说道。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从中国农大起源以来,近年来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700多个科技小院。

王西瑶(左)在田间查看土豆长势。

作为四川首批挂牌的5个科技小院之一,这里凝聚着四川农业大学王西瑶教授和同学们的心血。在大凉山腹地,一位银发学者带着她年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埋头田间,从育种、栽培、贮藏、销售等方面事无巨细地破解当地马铃薯产业难题,支撑起一个小小的“土豆王国”。

自2018年小院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这里扎下根来,留下果实后又离开,就像那山间一茬又一茬灿烂的马铃薯花。

“土豆王”让大山长出“金蛋蛋”

“土豆王”——这是王西瑶教授的网名。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自己姓王,几乎一辈子都在和土豆打交道,所以干脆给自己起了这样一个昵称。

王西瑤在科技小院和学生们交流。

而在马铃薯这个行业的人眼里,“王”字一语双关。“能不能请您多留一天?有您在我们更有底气。”“麻烦您抽空一定来地里看看,给我们提点建议。”……在与王西瑶教授同行前往布拖的途中,来自她电话里的邀约一直不断。而她几乎也是有求必应。一天奔波下来回到住处时,寂静的山间小城已是星斗满天。

科技小院教师和学生走访农户。

王西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扎根田野,是我们农学人的使命。这里就是我们马铃薯科研的前沿阵地。”自2018年科技小院成立并开展工作以来,学生们接力攻克了制约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种薯活力难控等科学难题,主持研发了“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新成果,构建了以种薯活力调控为核心的“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产业联动新模式。

“这些小土豆,是高活力的金蛋蛋,是高科技的种薯芯片。”作为全国10名获评2022年度“三农人物”的代表之一,王西瑤教授在今年1月被邀请到北京领奖,她特意把一盒科技小院在布拖繁育出的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带到了颁奖典礼上。

正青春时,遇上马铃薯花开

要读王西瑤教授的研究生,几乎都要在小院去待上一两年。这是王西瑤教授对学生的硬性要求。

“起初和当地彝族老乡语言不通,高原天气也是阴晴不定,没想到一晃快两年过去了。”小院的硕士研究生朱凤焰是个96年的安徽女孩,除了第一年在成都校区上课之外,她读研期间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小院。已经研三的她即将回学校完成她的毕业论文,主题便是关于当地“布拖乌洋芋”资源的评价研究。“刚来时我看见一家农户很大一块田最后只收了一筐土豆,心想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朱凤焰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

2月25日,小院所在的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积起了厚厚的白雪。眼下正是马铃薯春播时节,但由于天公不作美,原本商议好播种马铃薯的计划只得暂时搁置。一旁提前准备好的种薯已经经过切块、浸种、拌种等流程,只待落地生根。

勒古木初外阿姨的家离小院不远,小院有需要时就请她过来务工。“今年我自己家也种了4亩多土豆,一边在这边干活,一边跟着他们学技术。”虽然交流起来在语言方面并不是十分流畅,但在长久的接触中,勒古木初外渐渐地和小院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信任了这群孩子们带来的新技术。

除了四川,小院的学生来自重庆、河南、河北、安徽、甘肃等地,却都将青春分享给了这个本不会与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交集的地方。几季马铃薯花开花落,就是这一段独特的求学时光。

黄敏敏扒开表土查看播下的薯种。

“有段时间小院只有我们4个人,却要管理10来亩示范地,有点吃力。”在来小院之前,黄敏敏几乎没有做过农活。而今不管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都得心应手。在小院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也逐渐找到了自己未来的航向:“毕业后我可能会成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踏踏实实,挺好的。”

有的人即将毕业离开小院,也有人选择留了下来。小院的院长冯豪杰今年开始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也将继续和小院一起在布拖的大山里生长。“天气转晴就开播!”看着飘落的雪花,冯豪杰向同学们说道。

扎根大凉山,迎来新“薯”光

布拖在彝语里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的意思。这个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农业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区,马铃薯便是这里重要的主粮。

科技小院学生和农户一起准备薯种。

事实上,布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布拖还有非常独特的乌洋芋品种资源,口感突出并且富含花青素,商品价值潜力巨大。但品种退化、种植技术落后、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布拖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几年我们到农户家里走访,看到很多吃的都是发芽了的土豆,心里很不是滋味。”王西瑶教授告诉记者。

破题便从种源开始。科技小院研究生入住后,科技支持园区提升雾培等方式,繁育了原原种500多万粒,产能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将有能力解决布拖县21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的种薯需求。”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此以外,依托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近三十年的系统研究成果,科技小院从马铃薯全产业链的角度对布托进行了规划帮扶,从引进新品种、优化生产技术、防治病虫害、获得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建立加工厂、健全电商市场营销,把传统粗犷地种植马铃薯,变成了布拖县如今健全的马铃薯产业链布局,给当地带来产能增加值至少5亿元。

“这条78米的生产线总共只需要4个人操作,光粉丝一天就能生产10吨。”园区工作人员季雄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座现代化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厂。随着工厂正式落地投产,马铃薯酸辣粉、面条、点心等10余个自主开发的特色产品让布拖马铃薯摇身一变,在实现“身价”大涨的同时,也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