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高敬 邵明亮

“不见面审批”“一网、一门、一次”……近年来,各地政务服务不断迭代升级。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包括四川在内的多个省份迅速跟进,让“一件事一次办”进入大众视野。

“一件事一次办”是什么?跟以往各地推出的“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等政务服务有啥不同?“一件事一次办”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近日,带着疑问,川观新闻记者走访了省大数据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

什么是“一件事一次办”?

从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让“一堆事”真正变成“一件事”

“昨天申请,今天拿证,连公章都帮我刻好了!”2月16日,成都市成华区一家新办企业的法人袁天棋从行政审批大厅领到了崭新的营业执照和公章,喜上眉梢。

就在前一天,他登录四川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注册公司,通过在线填写提交了申请表格,完成了企业设立登记。与此同时,涉及企业开办的住房公积金单位登记开户、企业社会保险登记、发票领用和公章刻制备案等事项也同步办理完成。

“太方便了!”袁天棋不禁感慨。回想起2016年第一次创业,由于企业开办需要办理的业务较多,复印材料、填表格、跑窗口,办完上述事项,他足足折腾了两周。事后,袁天棋进行了比较:跑动次数由原来的6次减少至现在的1次,原来需要15份材料现在只需提交1份。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政务服务升级带来的红利。《意见》聚焦“一件事一次办”,梳理出“企业开办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员工录用一件事”“灵活就业一件事”“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等13个高频事项,并通过统筹多个部门进行办事流程再造,实现群众办事减材料、减环节。

“这里说的‘一件事’,在过去可是‘一堆事’。”省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启斌介绍,过去的“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多数情况下是指在办理“单项事”时只跑一次,可能只涉及单个行业主管部门。而如今的“一件事一次办”是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其本意是一揽子事一次办,而非其中每个事项一次办。

同样以“企业开办一件事”为例,过去开办企业所需办理的住房公积金单位登记开户、企业社会保险登记、发票领用和公章刻制备案等事项,都需要跑不同主管部门、填写各种申请材料,是实打实的“一堆事”。而通过“一件事一次办”梳理后,上述事项成为真正的“一件事”,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的转变。

据了解,除了13项国家重点“一件事”,我省也发布了首批47项省级重点“一件事”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在这47项省级重点自行拓展的“一件事”中,“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一件事”“入河排污口设置及环评审批一件事”“公积金贷款一件事”等在我省已实现落地可办。

怎么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把办事窗口搬到线上,数据实现一次收集多处分发、多次利用

最近,成都市民张娟的二胎预产期快到了,一家人开始为办理小孩的出生医学证明等事项而忙碌。在人社部门工作的朋友给她介绍了四川政务服务网上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登记服务,让她直呼方便。

张娟了解到,跟生一胎时不同,今后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签发、预防接种证办理、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以及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基本医疗保险),在这个平台上就可以一次性提交申请,过去需要到线下窗口跑5次,今后只需要跑1次。

这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我们搭建了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把已经实现的‘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端口接入综窗协同系统,支撑线上线下共同使用。”省大数据中心政务服务技术处处长张军介绍,所谓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俗来讲就是我省政务服务系统的总枢纽,也是“一件事一次办”的大脑。当办事指令汇总到总枢纽,经过“解读”,再分发到多个执行命令的子系统中,数据实现了一次收集多处分发、多次利用。

例如,省市场监管局利用自建系统集成后接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简易注销”在全省范围内落地推广;人社厅会同省医保局、省税务局实施专项攻坚,实现“灵活就业一件事”从零基础到完成试点的跨越。

而对于尚未形成成熟流程的“一件事”,则需要重构办事流程。省大数据中心政务服务推进处处长唐为之说,“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就是由省卫健委牵头,省公安厅、人社厅、省医保局配合,重新梳理办理流程,5个单事项集成为“一件事”,最终实现了“一次办”。

搭建平台,只是解决路径问题,支撑“一件事一次办”,还离不开数据共享。

“一件事一次办”的核心是电子证照、信息资料等数据在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间流动“跑腿儿”,从而减少办事环节、减少填报材料、减少办事时间。

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为例,如果在四川政务服务网实名认证后,那么办事涉及卫健、公安、医保等多个部门业务系统都将直接调取申请人的身份证电子证件,出生医学证明签发、预防接种证办理、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基本医疗保险)等多个事项的办理不再需要多次输入相关信息。

“一件事一次办”未来怎么发展?

要破除数据共享“堵点”,同时避免出现“数字鸿沟”

基于数据共享,重构办事流程,进而实现事项办理减环节、减时间、减流程、减跑动。虽然基本逻辑很清晰,但对于四川,面对53个省直部门、21个市(州)的不胜枚举的各类业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道路仍然遥远。

不仅是四川,“一件事一次办”在各地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堵点”。

“‘一件事一次办’的根本在于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使群众和企业的关键底层数据能够互联互通,为一次办成事提供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目前数据共享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件事一次办”。

从今年1月1日起,《四川省数据条例》正式实施,从法规层面保障我省政务数据的共享。“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省大数据中心副主任何雨表示,我省将医疗、教育、交通、水电气等涉及公共利益的数据纳入公共数据管理范围,并明确要构建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中心体系和建设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目的,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

此外,“一件事一次办”的深入推进有赖于新技术应用,需要借助智能手机、自助服务机等设备设施。而在实践推广中,有可能会给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等带来不便,容易形成“数字鸿沟”。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刘冰建议:在开通线上通道的同时,也要保持足够数量、广泛覆盖的线下办事渠道,让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共享“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红利。

在四川,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正在让“一件事一次办”发挥更大效用。“结合各地实际,设置具体服务事项。”唐为之介绍,例如,乐山市、泸州市就印发了“扶残助困”等一件事本地联办方案;四川政务服务网甘孜州分站点可以切换藏语模式,这样的经验下一步同样可以沿用到“一件事一次办”工作上。

除了省内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探索,更多跨省的“一件事一次办”也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日前,首个川渝区域地方标准《公共信息资源标识规范》发布,该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川渝两地信息数据差异,让跨省(市)拓展更多“一件事一次办”成为可能。

他山之石——

上海:创新“一次告知”方式。通过递进式问卷等形式,实施智能导引、精准告知,为申请人提供“一件事”一次性告知服务,实现由“一证一次告知”向“一事一次告知”升级。

安徽:发布“一件事一次办”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底前,“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形成“皖事通”“皖企通”前端受理、“皖政通”后端办理的“前店后厂”模式。

江苏:提出富有江苏特色的“十个一”办理模式,即一张清单、一窗(端)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反馈、一次分办、一窗(端)出件、一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