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这段时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下称“都发中心”)工作人员密集碰头会商,谋划布局都江堰灌区本年度岁修。

跟以往不同,今年的岁修会商“热闹”多了——去年11月26日,水利厅整合8个灌区水管单位,成立都发中心,全面推进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一年多来,灌区内水资源均由都发中心统一管理、调度,告别了以往不同水管单位之间各管各的局面。

“现在灌区各水管单位负责人、业务科室经常碰面,很多问题面对面沟通,效率高!”都发中心黑龙滩管理处供水科科长王建康说。

“藩篱”破除后,用水高峰期渠道不断流

今年栽秧,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村民发现,渠道没断流了。

多宝村地处都江堰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灌区,属于都江堰灌区的丘陵灌区。以前每年春灌用水高峰期,支渠断流是常态,村里通常要在6月以后才能开始栽秧。

这样“田等水”的情况,过去在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灌区很常见。分析原因,人民渠第二管理处供水科相关负责人说,水稻栽插主要集中在5月,水源优先供渠道上游的平坝灌区使用,用水高峰期渠道下游经常处于断流状态。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灌区是全国第一大灌区,灌溉面积已超1130万亩,覆盖成都、绵阳、德阳等7市40县(市、区),所覆盖区域提供了全省约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灌区农业用水能否有序有力保障,关乎全省粮食安全。

“一体化改革,就是要破除过去分割管理的制度藩篱。”都发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春灌,都发中心统一调度,采取轮灌、突击供水、错峰供水等措施,保障用水高峰期人民渠不断流,平坝灌区与丘陵灌区同步栽秧,形成水资源管理与配置全新格局。

都江堰灌区丰收图景。

“物理整合”下将形成更多“化学反应”

如果将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比作“物理整合”,那么在一体化改革逐步深入过程中,灌区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则为“化学反应”。

“一体化改革开启后,工程、预算、人事统一管理,职能配置进一步优化,公益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变化’的变革。”都发中心副主任陈曜表示。

“量水秤”系统的建成投用,则是“化学变化”的体现。

12月2日,位于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一段河道上,记者看到,河岸上统一的水位标尺上,清晰地标注着“测流点位”字样。

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量水秤”系统的一部分,最近,都江堰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典型试点已全线建设完成。

都江堰灌区“量水称”设备。

所谓“量水秤”,就是用来测水位和流速、计算水量的一套标准工具。上述负责人介绍,都江堰灌区渠系十分复杂,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流量不同,测量方式也很难统一。如果缺乏精准的水量计量数据,就很难实现整个灌区内的水资源精细化调度。

而“量水秤”系统建成后,可提升灌区高效用水管理和节水能力建设水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数据依据,更好充分发挥水资源价值。此外,“量水秤”还可更精准地掌握灌区引配水量以及灌区内部各灌片实际用水情况,为用水计费提供相关数据。

“未来,随着灌区一体化改革的持续,更多的‘化学反应’将显现出来。”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行动方案,将围绕工程、管理、科技、文化、人才等5大板块,开展完善灌区骨干水网体系、争当水权水价改革先锋、树立智慧水利管理标杆等十大重点行动,推动灌区一体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本文图片由都发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