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祖明远 摄影 郝飞

先进制造业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粤港澳大湾区素来是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样本。

走进佛山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能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很多“第一”: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继昌隆缫丝厂、第一家火柴厂“佛山巧明火柴厂”,从小霸王游戏机、万和第一代热水器,到3D打印蛟龙号模型,一次次突破与创新,展示着“粤造粤强”的广东力量。

佛山还有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四川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组在探访这家餐厅前,想象中应该就只有两三个机器人切切刀削面而已。身临其境后却被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可感可知的餐厅体验所震撼。

佛山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机器人餐厅的背后,是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的示范。

8月正值暑假,位于广州塔的机器人餐厅成了小朋友的“网红打卡地”。

循着这家机器人餐厅的开店路径,我们来到佛山顺德,这里已开6家机器人餐厅,还有1个约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这家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内,20多种餐饮机器人各显神通,最快20秒就可端出正宗粤菜;菜品装盘后顺着头顶的云轨,“从天而降”至餐桌,让人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机器人餐厅背后,蕴藏着庞大的产业链:从田间地头的食材,到机器人制造,再到餐厅的终端形态,这其实是一个横跨现代智慧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一二三产业的集成产品。“可以把它看作魔法盒吧,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副总经理肖然说。

“机器人大战”背后的转型路径

从零起步,仅几年时间,佛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预计今年将破1200亿元。发展势头之迅猛,让在佛山采访的我们,感受到“机器人大战”的浓浓硝烟。

目前,佛山机器人研发企业已超100家,机器人应用企业有350家左右,其中约八成是系统集成商,主要替代陶瓷、家电、机械装备及金属材料加工等行业领域的搬运、焊接、码垛、打磨、喷涂等工种。

为培育机器人产业壮大,佛山市出台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年至2020年,佛山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推动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突破重大技术瓶颈的骨干企业可获800万元补助2019年6月,进一步修订方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佛山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

通过走访当地企业,我们总结出三大路径——

一是“联姻”。如佛山本土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2015年与日本安川电机成立工业机器人合资公司,2017年更是以272亿元的价格收购机器人“四大家族”成员之一德国库卡。

目前,库卡在佛山顺德的智能制造科技园已建成,该园区规划生产机器人7.5万台/年。强强联手后资源(资本)+技术,怎么达到“1+1>2”的效果,是美的和库卡面临的挑战。

二是政府主导引入。如佛山本土成长起来的华数机器人,就是由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与佛山市政府、华中科技大学三方合作成立的,同时三方还联合成立了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登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华数机器人落户第一年增长率高达200%,第二年实现翻番,其走出的路径极具代表性,是政府主导引入后本土化的典型。复制这一模式,佛山还引入多家企业。

三是“港澳研发-佛山生产”。如必飞科技(佛山)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少麟是香港人,看中了佛山的成本优势和强大配套能力,将生产制造的环节转移到佛山,同时通过佛山辐射全国供应商,将零部件逐渐国产化,以进一步打开内地市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来越多“香港研发-佛山生产”的企业和人才合作模式出现,成为机器人产业的生力军。

约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

约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没有服务员,只有46个机器人,7个训练师、讲解员和后厨人员

“包间没有了,提前一周都未必能订到。”8月7日,我们来到佛山顺德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被告知“包间特别俏”。中午12时,中餐区全部坐满,快餐区排起长队,火锅区还有少量座位;12时30分,中餐区的等候排位已有20多号。

餐厅门口,小朋友们围着汉堡机器人,兴奋得直跳;雪糕机器人一边制作冰淇淋,一边打招呼卖萌;18个炒菜机器人整齐列阵,炒出来的粤菜口味竟能比肩顺德大厨;还有能同时制作24份煲仔饭的机器人、粉面机器人……

在这里,没有传菜工,只有两个机器人训练师;没有服务员,取而代之的是3个讲解员。

机器人训练师的主要工作是调试机器设备,保障其正常运转,讲解员则负责向客人答疑解惑。当天,讲解员沈紫红正戴着“小蜜蜂”扩音器,向一位带孩子来餐厅体验的妈妈讲解扫码点餐流程。

“比起传统餐厅,这里可节约三分之二的员工。”肖然说,“从餐厅人员的设置,可以看出我们对传统餐饮行业的颠覆。”

目前,餐厅共有46个机器人,唯独没有实现机器人替代的,是鲜活鱼虾的制作。

肖然介绍,公司尝试过研发蒸鱼机器人,但有两个难题:一是必须选择同样尺寸的鱼;二是苦胆难处理,每条鱼的苦胆位置不尽相同,机器人一刀下去,很容易戳破苦胆。

“关键是戳破了苦胆,机器人不知道,还送蒸锅里蒸。”肖然笑着说。粤菜不能少了传统名菜深井烧鹅,该公司也研发过切烧鹅机器人,可切烧鹅讲究的是柔性操作,需要用巧力,习惯用“蛮力”的机器人切出来的烧鹅,“有点不堪入目。”所以,餐厅后厨还有3个人,整个餐厅加起来一共只有7个人。

这家机器人餐厅日营业收入近10万元。肖然算了一笔账: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传统酒楼最少需要配置6个厨师,一个厨师年薪15万元,加上管理成本、五险一金等,一年要投入90万元-100万元的成本。


炒菜机器人量产化后,如果成本控制在2万元左右,一个餐厅40口锅,5年分摊下来,炒菜机器人的购置费用一年约16万元。既解决了餐饮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也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

“地产大鳄”的新赛道

机器人餐厅只是应用场景之一,背后是崛起的先进制造业

“你在餐厅看到的机器人基本是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肖然指着汉堡机器人说,目前可以20秒生产一个,而最初需80秒;双臂配餐机器人的传菜能力,也从第一代的400盘/小时提升至850盘/小时。

肖然介绍,支撑这一变化发生的,是超过30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其中,博士和硕士占比达87%。“楼上画图纸,楼下生产,24小时研发。”

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来自“地产大鳄”碧桂园旗下,目前已成立4家子公司:智源科技、碧家顺厨、优碧胜和碧有味。智源科技负责机器人研发生产,碧家顺厨是一家供应链公司,优碧胜主要做语音交互和图像处理技术研发,碧有味负责机器人餐厅门店运营。

“我们不只是开餐厅那么简单,而是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闭环。”千玺集团总经理邱咪说。在产业链前端,通过产地直采模式搭建供应链体系,千玺集团已围绕大米、禽肉等建立多个原材料供应基地,并在东莞市麻涌镇建设6万平方米中央厨房,保障机器人餐厅的原材料供应。在后端,机器人餐厅和单机设备能为包括碧桂园社区、酒店、教育等项目提供智慧化餐饮服务,进而实现与主营业务协同提升、联动增效。

肖然透露,机器人餐厅今年会开更多门店,进一步覆盖粤港澳大湾区;3万平方米的中央厨房也已在长沙进入设计阶段,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中央厨房也将在今年内落地,接下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也会落地一些卫星店。

除开设机器人餐厅外,还有两大业务:一是卖设备,向酒店、景区、医院、社区等售卖餐饮机器人,覆盖汉堡、煲仔饭、冰淇淋等多品类,实现24小时无人接触、不间断供应;二是卖方案,提供传统餐饮空间智慧化改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机关单位、大型企业食堂等,满足“后疫情时代”无人化送餐、机器人烹饪、标准化制作等需求。

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外,方圆16平方公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千玺集团旗下智源机器人科技公司主攻餐饮机器人,博智林机器人科技公司则将重点放在建筑机器人领域。

9月11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2020年中期报告“主席报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称,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项目自2018年7月启动建设以来,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新型装配式及相关核心技术,已招募3604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进行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施工设备、装配式等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累计递交专利申请2314项,获授权567项;机器人餐厅已申请各类专利611项,已获授权的有205项。

新“赛道”上,碧桂园并非唯一的奔跑者。当地人告诉记者,仅佛山当地,就有100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300多家机器人应用企业。早在2018年出台的《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由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推动佛山市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