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富

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为各地在新形势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兼顾防疫情和稳经济,关键在于深化对病毒传播的规律性认识,从早从小从严切断传播链,做好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识别和管理工作。为此,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及相关应用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根据疫情防控任务的特点将“技防”嵌入到“人防”体系之中,切实用数“智”力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充分认识大数据应用的内涵和实质

大数据(Big Data)是指以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时效性强为主要特点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每一个数据都是在一个特定时空条件下事物状态的映射,蕴含着微小却真实的信息,当海量的数据进行汇总时,其所蕴含的信息量将不容小视。而大数据应用,则是指将分布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大量数据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聚合和分析,从而对某一特定时空内事物的发展轨迹进行刻画,并在同一时空中展现出对过往一段时间内事物之间关联的规律性认识。常见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包括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通过上述对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应用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经发生的事物的高效、精准、全面的刻画,二是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新的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能够在多种矛盾交织复杂的情况下发现“主要矛盾”。

统筹“治已病”和“防未病”

大数据应用的特点在于对“已知”和“未知”问题的深层次认识。对于疫情防控工作而言,应充分用好大数据技术的上述优势,统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在做好防控同时减少对正常经济生活的干扰和影响。

精准防控,解决“已知”问题。使用大数据,能够基于大量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行展示,在疫情防控中快速完成定位、轨迹描画等任务,切实在疫情发生早期更准确地进行排查和隔离,尽可能精确地划定防控区域和人群。

先行一步,探索“未知”问题。在疫情防控的实践中,有些地方存在越防病例越多、静态管理超半个月却仍有新增阳性的情况。造成上述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导致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把握不准、认识不清,经过大量实践后才发现某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习惯导致了病毒的大面积传播。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就是能够挖掘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发现一些不容易被人们所直观察觉到的内在规律。因此,要用好大数据挖掘、关联趋势分析等技术,对病毒扩散的关键时空节点进行把握,从而做到及时应对、精准施策,提前阻断传播链。

完善设施强化实践注重协同

大数据作为上层应用,需要较多的基础设施和人员支持,只有做到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协调发展,才能够切实让大数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大数据应用一般分为数据收集、管理、分析以及应用四个阶段,海量的数据收集、存取和应用对信息设备而言是不小的考验。长期以来,因为基础设施问题导致疫情防控失序的案例屡见不鲜,2021年部分城市发生的“必要时码不亮”问题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做好大数据应用,首先要做好大数据管理服务支持,要根据当地数据存量和增量情况对信息设施进行更新和扩容,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检修和维护力度,建立常态化信息安全保护及运营维护制度,保证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头仍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

做好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实践应用。大数据应用技术,不是从线下到线上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从个体到群体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对相关性的分析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在简单的数据读取基础上,尽快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成熟技术进行应用,在保障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快速将数据资源变现。

注重“技防”和“人防”协调发展。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两年多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作为战胜疫情的锐利武器,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以健康码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战疫成果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仍需要以人为核心,人的设计、使用和管理始终是技术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应用大数据开展防疫工作过程中,一是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突出的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切实做好数据管理和应用工作,既能对新技术灵活运用,又能切实保护居民隐私,为政府决策和社会防控提供高质量成果;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基层防疫实践有机结合,要突出基层干部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基层防疫需要针对性开发大数据防疫工具,帮助干部群众活学活用数字工具的理念和方法,切实做到“人防”为体,“技防”为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