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教学楼五楼,藏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的主题是针灸。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本以为会看到经络穴位图、针灸小铜人……映入眼帘的却是满满一房间的大白鼠,工作人员解释这是用来做动物实验用的。

针灸实验室为何需要动物实验?原来,动物身上也有穴位,通过对它们的试验可以更好地了解针灸的规律性。

过去十多年里,在这个实验室,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首席教授梁繁荣带领200余人的团队,在立足中医针灸特性的基础上,运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等医学研究方法,向世界证明中医针灸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古老的中医针灸学拥抱现代,走向国际。近日,“针刺穴位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生物学基础研究”项目,荣获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梁繁荣(左三)指导团队成员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用“中国话”喊出“世界语”

多学科交叉研究,填补中医针灸研究方法空白

中医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针灸。至今,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应用针灸。

伦敦有超过1000家中医针灸馆,纽约一次针灸的费用可以高到500美元……

走出去,但路却并不平坦。越来越多的人对针灸疗效认可,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长期存在。

必须证明针灸的疗效真实存在,且有据可依!2006年,我国启动了针灸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研究,梁繁荣挂帅。一条中医针灸有效性论证研究之路,正式开启。

研究最大的难点在于方法完全空白。此前,德国的研究团队,运用了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结论显示,针灸穴位与非穴位并无显著差异。

梁繁荣对此持怀疑态度。他18岁就当上了赤脚医生,四十多年来,在实践中学,在书籍中学,靠着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中国针灸界的中流砥柱。在他看来,中医针灸理论复杂且有文化内涵,仅仅用西方的研究体系是行不通的,用“中国话”讲出“世界语”,他向世界证明针灸“有理”。

学科交叉、中西方融合,势必带来碰撞,一系列技术上、方法学上的困难随之出现。一方面,梁繁荣和团队严格遵循国际上认可的盲选、随机对照研究等临床研究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另一方面,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因病施策,从手法、操作时间、穴位配伍等方面建立起一套标准体系。

历时十余年,团队比对了穴位与非穴位、同一经脉不同穴位以及不同经脉不同穴位的治疗效果,来自全国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位学者,对全国5000多名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所涉及的病症,包括了偏头痛、心绞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试验结果证明,针灸的有效率高达70%至90%,向世界证明了穴位的有效性。

从穴位的“点”到经络的“线”

接力钻研十余年,向世界证明针灸体系“有理”

两年前,梁繁荣向世界证明了“穴位的存在”,他站上了四川科技界最高领奖台,荣获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梁繁荣和他的团队却没有停步,继续向深水区发起挑战。将研究从穴位的“点”扩展到经络的“线”,试图向世界证明经络的有效性,进一步丰富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

针灸界常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意思是取穴时可以有些偏离穴位,但不能偏离经络。虽然穴位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经络是否存在,在国际上仍然有很多怀疑的声音。

梁繁荣和团队将研究方法进一步细化。举例来说,在心绞痛的临床试验中,团队将试验人员分为循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他经取穴组、等待治疗组四类,针刺治疗4周后发现,循经取穴组的治疗效果最好。

如果扎过针,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针刺的一瞬间,酸胀麻的感觉复合袭来。此时,看不见的身体内部,也在发生着一系列连锁反映。研究发现,针刺穴位效应局部启动与肥大细胞机械敏感通道开放、腺苷、组胺等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激活传入神经电活动有关,并发现了效应循经特异性多层次、多靶点、整体综合响应的靶器官调控模式。

也就是说,穴位处的细胞到大脑之间有一串严密的多米诺骨牌系统,当银针提插捻转时,机关就被触发了,信号传到大脑中枢,再通过下行机制调节效应器官,最终让身体受益。

为了搞清楚大脑是如何反应的,梁繁荣想到了用影像学的办法研究大脑,核磁共振的影像图片显示,循经取穴针刺对患者脑岛等自主神经调控网络脑区的异常活动具有相对特异的调整作用。这在针灸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延伸阅读

针灸理论研究,对普通患者有意义吗?

中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验学科,从医者到患者,很少有人想去深究它的原理和疗效,但梁繁荣则不然,他认准了理论研究这条路,向世界证明了中医针灸体系的有效性。

理论的完善进一步指导了实践,通过大量案例的总结,梁繁荣与团队创建了基于“云服务器+终端”大数据服务模式的“循证针灸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平台”,并率先将其植入硬件设备,研发了集针灸大数据支撑与临床经穴诊断治疗于一体的“智能化循证针灸诊疗仪”,已被全国70多家医院,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并在临床、科研、教育、产业等多个领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