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最近,这个话题很长时间都占据热搜榜。也引发了大家热烈地讨论,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实,这个数字还是有点保守的。2022年全国有457万人考研,而高校计划招生的总人数却只有110万人。而这个总人数,其实还包括了推免生在里面,如果推免生保守估计有20万人的话,那就留给统考的招生人数也仅有90万人。
大学从来不可能脱离社会运行。高考的出口是大学。而大学生的出口,无非是考研、考公、就业、出国种种。诸多出口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疫情和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当出国、就业出口收窄,而考公的成功率更低,众多学生只能挤向考研的拥挤公路上。“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是既成事实;而已经公布的考研国家线,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则说明“考研竞争激烈加剧,越来越多高手入场”。
事实上,今年考研分数线普遍性上涨,已经早有征兆。去年末,“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新闻,在网络引起热议。它所反映的现状是,即便是国内名校毕业生,刨除那些保研学生,首先想到的未必就是“上好学校研究生”,而是“只要读研,读热门好就业专业的研究生”,这是一种避险态度,也是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的响应。此次考研国家线普遍上涨,说明“考研再也不仅仅是普通高校上好学校弥补高考遗憾的补偿,而是名校学生也入场参与竞争”。那么,面对更趋激烈的考研形势,大学和还未考研的本科生,如何应对?
普通大学,不宜再拿“考研率”当办学成绩。每年考研复试季结束,诸多大学特别是地方普通大学都会发“喜报”。“我校考研成功率再创新高”“多少毕业生考上985高校”。越是极力标榜“考研成功率”的高校,很可能越是在凝练自身办学特色上“显得无力”。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基。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如果把大多教育资源投入考研,如果大多学生从入学即围着考研转,只会动摇本科教育的根基。为考试而学,本来就违背高等教育主旨。而这也能解释为何“一些考研生考研失利或录取前途不明则顿感前途迷茫”,如果大学只是学到了“如何考试”,这是“大学生活最大的浪费”。
事实上,对研究生招录高校而言,“分数线上升”未必如其所愿。考研分数高,并不等于报考生素质更高。导师们希望录取的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动手能力”的学生。那些历史考研强校,其中一些“办学围着考研走”,送出了很多“考研狂人”,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考研招录学校导师的警惕。如此,考研分数再高,也有可能在复试中被淘汰。研究生招录的目的,是选拔适合搞研究、综合素质好有潜力的学生,而不是“逢考必过的考试机器”。
考研竞争更趋激烈,复试分数线越来越高,初试分在区分、选拔人上的功能,很容易被质疑。而大学切不可get到错误信息,认为自身在“考研化”上走得还不够远。那些所谓的“考研预备学校”,很容易出初试高分,也很容易被招录学校导师“针对”。本科教学扎实、有特色,并非以考研为导向,更容易出高素质学生,学生的选择面更加宽广,做什么事都更有优势,希望这样的高校坚持自身办学特色,也希望更趋激烈的研究生考试,通过机制创新能让这样的高校最终受益。(程振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