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尹勇 祖明远 拍摄/剪辑 韦维 郭超英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绵阳肩上“担子”不轻:承担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等使命,也肩负着建设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的期待。

如何完成使命、不负期待?7月31日,绵阳市委书记刘超接受了川报观察记者专访。

谈认识

“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的重大机遇”

记者: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了系统部署。对这项重大国家战略,绵阳有什么认识?

刘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而做出的战略决策。省委专门召开一次全会谋划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充分彰显了省委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敏锐的机遇意识和宽广的战略眼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绵阳来讲,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新的重大机遇


记者:这是怎样一种机遇?

刘超: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涉及领域来看,绵阳都有很好的基础。比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绵阳是成渝地区的第三大经济体;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R&D经费支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居全国城市前列;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绵阳一直是国家改革重要的布局地,国务院目前向全国推广的56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绵阳就贡献了9条;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绵阳有着优良的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第三方测评在省内名列前茅。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会给绵阳一个强大助力,由此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我们将抢抓战略机遇、狠抓工作落实,既苦练内功、又借势借力,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新优势。

光联科技生产场景


谈中国科技城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建设

从“有全国影响力”到“有国际影响力”,是省委对绵阳的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

记者:省委全会明确支持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这里有一个细节:中央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是“有全国影响力”,而省委要求是“有国际影响力”,怎么看这背后的考量?

刘超:在我看来,这是省委对绵阳的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怎么才能算“有国际影响力”?我认为首先要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其次科技实力要雄厚,要跻身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第一方阵;第三创新生态要好,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活跃、科技成果便于转化。

记者: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绵阳准备怎么做?

刘超: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努力把科技城建成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开放创新示范区,加快提升中国科技城的战略位势。

至于建设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这是绵阳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责任所系,也是转化国防科技资源的现实所需。我们将全力服务保障在绵军工单位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争取在绵阳布局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防军工重大项目,打造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大国重器,占领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持续巩固绵阳国防军工重镇地位。

中国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


谈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三个“角”可错位联动发展,绵阳要彰显“国防科技原始创新”特色

记者:省委七次全会提出以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之一,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是“双核”,但到了科技创新领域就变成了成渝绵“三角”。成为其中一“角”,绵阳“凭”的是什么?

刘超: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是省委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之举。能够成为“创新金三角”之一,一方面是因为绵阳科技资源特别是战略科技资源富集,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省委对绵阳寄予厚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您怎么看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刘超: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成都和重庆的创新实力都非常雄厚,大家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我觉得关键在于找准各自定位,实现错位联动发展

对于绵阳来讲,首要的还是要把国防科技创新搞好。绵阳科技创新资源很独特,本地大院大所和企业承担的都是国家在国防科研领域的尖端任务。这是绵阳科技创新最具优势的一个领域,也是应该担负的国家使命。我们要把这种特色优势彰显出来,让它既服务好国防,又能够服务地方发展。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发力,坚持与成都、重庆错位联动发展,打造“国防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融合开放创新创业生态圈”。

在错位发展基础上,成渝绵三地也应当加强协同协作。比如,成渝绵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可加强合作;另外围绕协同推进创新生态的优化,三地也完全可以共同去努力。

中国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


谈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

绵阳有信心建成“经济副中心”,建“副中心城市”是想确立更长远目标

记者省委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省和成渝地区的经济副中心,而绵阳在谋划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却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经济副中心”变为“副中心城市”,为什么这么提?

刘超:首先落实好“建设全省和成渝地区的经济副中心”的要求,绵阳有底气、有信心。刚才也说了绵阳是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今年经济总量应该能够突破3000亿元。建设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绵阳是有条件的。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建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就是想确立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副中心城市首先是经济副中心,但又不仅于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改革开放方面、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希望能通过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引导全市上下在争取率先建成经济副中心基础上,全面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承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持续提升绵阳的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全局贡献力

记者:具体准备怎么干?

刘超:第一位的任务是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绵阳经济规模即使今年突破3000亿元,和两个极核城市比起来“体量”还是不够大。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转换动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协同协作、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上下功夫,持续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发展创新产业,把富集的科技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抓好国省重大改革试点,建好科博会、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打造国家重大改革的承接地和成渝地区开放的桥头堡。

我们要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高品质宜居城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去年营商环境评价第三方评测绵阳位居全省第2位,但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持续加强生态环保建设,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让大家觉得在这个城市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四川湖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消声室内,对新研发的音箱电声指标进行测试


网友问书记


1.绵阳争创省级新区,有新消息吗?


刘超:关于省级新区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计划以现在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为基础来规划建设。目前方案已经上报,各项基础工作也在扎实推进,如果没意外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获批。


2.绵阳城区什么时候可以不内涝了?


刘超:绵阳的城市内涝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绵阳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城建攻坚行动”,将治理内涝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来抓。经过努力,绵阳的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从去年开始,凡是整治过的城市内涝点,都没有再发生内涝问题。我们会持续努力,争取早日彻底解决绵阳的城市内涝问题。


3.书记来绵阳刚好5年了。5年来大事不断,既有最大单体工业项目落地这样的喜事,也有70年来最大暴雨洪水这样的难事。其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刘超:我从2015年3月到绵阳工作,到现在已经快5年半了。确实这几年经历了很多大事。对我个人来讲,我们绵阳老百姓希望城市发展越来越好的那种强烈愿望,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我也会经常关注网友的留言,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我们这座城市的百姓,他们的所思所想。而正是他们的这种强烈愿望,给了我强大的工作动力,让我能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去拼搏、去奋斗。


图片由绵阳日报社蒲滔、视觉绵阳、长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