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此前在辽宁省大连市一家软件开发企业工作的彭晨宇感到很郁闷。原本是主动辞职的他,却因为图省事套用网上有漏洞的辞职报告模板,结果无奈支付了前“东家”一笔经济赔偿金。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劳动者在离职时因为离职文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情况不在少数。(《工人日报》1月24日)
过去,有人曾写下“史上最短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让不少人憧憬辞职生活的美好。现如今,伴随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辞职也不再如想象中那样浪漫和简单,且更为正式和严谨。看似“差不多”的文书内容,在劳动者维权时往往会带来“差很多”的结果。
走进法治社会,任何工作上的行为都会产生附带的法律影响。通过细致、严谨、明确的离职报告,明确双方责任,才能避免给离职生活留下不良隐患。离职文书也含法律效益,自应当细心对待。草率以为网上下载一个模板,改一改主语,便可以轻松离职,这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由此承受经济损失也并不冤。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缺乏法律素养的一方,不善于撰写严谨的离职文书,网上套模板就成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只可惜,在一些情况下,劳动者希望轻松,用人单位不希望劳动者轻松。用人单位利用离职文书上的漏洞“克扣”劳动者权益的情况比比皆是。劳动者离职俨然成了敌强我弱的“文字游戏”。面对冗长的纠纷处理进程,部分劳动者不得不屈服和退让。
在当前的氛围下,劳动者工作年限越多,被辞退所获得的经济赔偿越多。相对于劳动者,用人单位往往能调动更多的法律资源。总有用人单位为了降低应付赔偿,在所谓文书解读上汲汲营营。甚至不排除有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埋下“陷阱”。应有的“就业公平”“体面劳动”,在用人单位手握法务与人资强势力量的情况下,被打破。
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劳动者认真撰写离职文书,依法履行程序;另一方面,社会应当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援弱势一方的劳动者安全离职。除了提供规范的明确的适配度高的文书模板,还可以提供共享型援助型基础型的法律咨询,为劳动者离职答疑解惑,降低法律风险。必要时,有关部门或应当建立公益性的权威性的网络支援平台,充分调用工会力量,帮助劳动者维权。
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曾言:“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而鼓励劳动者为离职权益斗争,社会应当提供足够帮助。(严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