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发现首批“拍电子伏加速器”和最高能量光子——这一发现使得深居稻城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走进公众视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再度引起公众关注。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航拍全景图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技术研究装置或系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中具有单体形态特征的大型设施又被称为大科学装置。

美国、欧盟均把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其性能和水平不断提高,以保持在未来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据统计,20世纪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有20余项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的。比如,科学家利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在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在2013年这一成果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美国、欧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近60个,英国有40余个(不含参与欧盟合作设施,下同)、德国近60个、法国50余个。

1988年,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开启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历程,特别最近两个五年迎来高速发展。截至十三五末,我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50余个,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贵州“天眼”)、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设规划图  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截至十三五末,我省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

包括:

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

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四川)项目

多功能结冰风洞

大型低速风洞

四川正加速形成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学、航空风洞等五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同时依托成都超算中心,在天府新区集中建设科学数据和研究中心,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撑,构建“五集群一中心”的重大创新平台布局。

先进核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和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为核心,集聚电磁驱动聚变原型装置等前沿创新引领平台,攻克未来能源主要技术,保持我国在核聚变、裂变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0年12月4日14时02分,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郝飞摄

天文观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为核心,通过不同探测装置和手段展开交叉科学研究,在四川稻城地区集聚形成全球顶尖的大天文观测集群。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 项目概念图。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深地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为核心,吸引集聚清华大学CDEX、上海交大PandaX等顶尖团队,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和核天体物理实验等前沿研究课题研究,打造世界深地科学研究的中心。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

生物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四川)项目为核心,联动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疾病流行病学大数据研究平台等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大幅提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水平。

航空风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多功能结冰风洞、大型低速风洞为核心,整合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等研究平台,形成覆盖低速到高超声速、跨尺度模拟的空气动力试验能力,集聚形成亚洲最大航空风洞群。

科学数据和研究中心:以成都超算中心为核心,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提供科学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撑,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现“科学大脑”在综合性科学中心驻扎,辐射带动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学研究布局。

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阅读更多>>>

重磅!四川稻城县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有望于下月完工,全阵列投入科学运行!

专访 | 关于宇宙线,你想知道的,我们帮你问了问LHAASO首席科学家

川观深度 | 改变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传统认知的发现,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