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余如波 成都画院供图
3月22日,由北京画院、成都画院共同主办的“刀耕藏地——李焕民的藏族题材(1953-1978)作品文献展”在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本次展览聚焦于著名艺术家李焕民自1953年首次入藏至改革开放初期的100余件作品,包括版画、素描、速写等类别。
李焕民1930年出生于北京,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自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毕业后,他选择扎根四川,为四川美术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自1953年开始,李焕民先后30余次入藏,秉持着“深挖一口井”的精神,在藏族题材的创作上孜孜不倦,塑造出众多永恒的版画经典,沉淀着他对藏族人民、对艺术创作的赤子之心。
本次展览分三个板块。第一部分“去西藏”中,展示了李焕民两件早期经典版画作品《扬青稞》和《牧场》。在凝练、饱满的作品背后,是一张张速写的累积,一件件草图的推敲。第二部分“藏族的眼神”,共展出近百件素描速写作品,其中不少首次向观众展出。李焕民深入藏区,去观察、理解藏族人民的精神,领会藏地生活的根本。
第三部分“初踏黄金路”,以李焕民的名作《初踏黄金路》为核心,展示其手稿及文献资料。上世纪60年代,李焕民在藏区参加秋收,看到藏族妇女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回家,边走边唱。“我想如果把运粮的路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思考,从麦田到打麦场不过一里之遥,藏族人民却走了一千年,今天才初次踏上黄金路。”经过反复构思,他最终在画面中保留了两个牵着牦牛的藏族妇女,其中一人昂着头,张着嘴好像在唱歌,另一人把一支袖子搭在肩上,走得十分潇洒、自在。“我希望读者能从画面的金黄色调、麦田的斑斓刀法、人们自信的步伐中感受到藏族人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件自诞生之日起便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李焕民先生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所谓‘经典’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天才的灵感往往来自丰厚的积淀。”策展人何禹珩表示。
展览将持续至4月14日,期间将举办研讨会,深入讨论李焕民的藏区艺术经历。展览还将配套研究项目,举办4到5场不同视角的学术课程,鼓励青年学者参与到对李焕民等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学术梳理与研究中。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