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提起定居在中国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大多数时候都要冠上一个“网红”的称号。去年疫情期间,竹内亮创作的《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抗疫纪录片,在中日两国的网络上火了,而最近正在推出的关于华为的系列纪录片,也受到了不少关注。

4月28日,竹内亮最新作品《走近大凉山》正式上线播出。这部纪录片与竹内亮此前的作品都很不同,不是在城市里拍摄,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曾经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凉山。



《走近大凉山》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竹内亮团队制作,选择了昭觉县“悬崖村”、皇家马德里足球学院扶贫项目基地和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三个等点位进行实地探访。

在纪录片正式发布之前,川观新闻记者专访竹内亮导演及摄制组,探寻这部最新作品背后的故事。

走近脱贫攻坚背景下的真实大凉山

《走近大凉山》拍摄于2020年7月份,那时,竹内亮导演制作的两部抗疫题材的纪录片正在网上大火,一直坚守在纪录片这个相对小众行业的他开始被更多观众熟知。

竹内亮告诉川观新闻记者,之所以拍摄这部关于凉山纪录片,主要是受到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师、曾经在凉山支教的徐亮的“游说”,加之“脱贫攻坚”成为热词,大凉山持续出现在许多新闻媒体上,他也很想看看,“在脱贫攻坚政策下的真实的凉山,究竟是什么样。”

这并不是竹内亮第一次到凉山。早在10年前,还在日本一家电视台工作的他,就因为拍摄节目到过大凉山。“那时候我还不会说中文,对中国的地理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凉山是在中国的西部。”

竹内亮告诉记者,10年前的凉山之行,给自己留下的记忆就是贫穷、艰苦,连片的大山,许多路都建在悬崖边上,车行在道路上,一边是高山,另一边就是峡谷,而更多地方更是没有路,只能骑驴进去。

“在这一次来凉山之前,我是有一定怀疑的态度的,我并不完全相信媒体上或者政府所展现的凉山,因为10年前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仅仅过了10年,就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竹内亮坦言。

90后徐亮是南京人,2018年从国外留学回来后,曾在凉山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做了一学期的支教老师,能够拍摄一部关于凉山的纪录片,一直是他的梦想,而此次去凉山拍摄纪录片的行程方案也主要由他来制定。

如今,去往凉山,可以选择飞机、高速、火车三种方式,摄制组从南京先飞抵到成都,选择了火车的形式到凉山,并专程乘坐了穿越凉山的“绿皮火车”。

爬到四分之一放弃的“悬崖村”

与以往竹内亮的纪录片一样,采用“体验式”纪录的方式来呈现,他既是导演,也是镜头第一“主演”。此行第一站去了“悬崖村”,原名阿土列尔村,这也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凉山最有名的地方之一。

在摄制组抵达之前,“悬崖村”刚刚实现了全部易地搬迁,村民们统一搬到县城集中安置点,但也有部分村民,由于需要照管庄稼、牲畜等,有时也会返回悬崖村。

拍摄那天,竹内亮天刚亮就起床,兴致勃勃准备爬钢梯。没想到,仅仅爬了四分之一,由于恐高加上体力透支,不得不放弃。在纪录片镜头中,竹内亮说话气喘嘘嘘,双腿还在打闪,转移到旁边一条山道上休息,碰到一位近70岁的彝族奶奶在卖矿泉水,虽然不太会说普通话,但会掏出一张微信收款的二维码。

“真的觉得很神奇,这么偏远的地方,但是会使用手机支付。”竹内亮告诉记者。

放弃悬崖村后,摄制组转向了悬崖村村民们的新家——位于昭觉县城边上的集中安置点。楼房林立,宽敞漂亮,厨房比竹内亮家的厨房还要大,电视、冰箱、热水器、桌椅等常用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这些几乎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村民们只需要交几千块钱。

这令竹内亮十分惊讶。“日本网友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会用纳税人的钱去给一群人免费提供这么漂亮这么好的房子,而且不只是一个地方,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做。”竹内亮笑着告诉记者,他已经预料到,等这部片子在日本上线,这肯定会成为日本网友非常疑惑的一点。

书籍、足球,托起大山里的梦想

要真正改变一个地方的贫困,住进好房子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一个地方永远摆脱贫困,下一代尤其重要。

在《走近大凉山》中,在昭觉县皇家马德里足球学院扶贫项目基地和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的探访,尤其令人动容,主创团队甚至都忍不住掉下眼泪,而在这两段拍摄中,最为高频的词语,是梦想。

不论是学校里的朗朗读书声,或者是茵茵球场上的汗水,都承载着下一代凉山人走出大山的梦想,正是因为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托载起了他们的梦想。

在准备拍摄前,竹内亮在微博发起了关于凉山拍摄点位的征集,皇家马德里足球学院一位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了竹内亮,邀请他前往拍摄。

山坡上绿茵茵的漂亮的足球场,与城里的足球场没有什么两样,来自西班牙皇马这个世界顶级足球俱乐部的教练正在训练孩子们踢球。两个外国人在凉山相遇,颇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想成为像武磊一样的球星。”“我想好好踢球,把我的父母接到大城市里去住。”在广袤山间的足球场上,竹内亮和孩子们谈起了他们的梦想。

同样,在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徐亮曾经支教的地方,这里许多孩子们也谈起了梦想,要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竹内亮告诉记者,整部纪录片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镜头之一,就是在双河小学教室里,与孩子们交谈时,徐亮不由控制地留下的眼泪,现场另外一个机位的摄像机,记录下这动人一景。

时隔两年,徐亮再次回到双河小学,看到这里新建了一座教学楼,但大山里的孩子们质朴又充满渴望的眼神,却依旧没有变化。“当时拍摄时,我心情有点激动,所以就忍不住流泪了。”徐亮告诉记者,后来在后期剪辑时,没想到看到这一段,还是看一次红眼一次。

摄制组还跟拍了学校里一位学生家庭的一天,这位学生曾经也是徐亮的学生,父母曾经在大城市务工,见过外面的世界,也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因此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寄予了厚望。

让竹内亮没想到的是,孩子的母亲虽然没有怎么念过书,没有太高文化水平,但在干农活割荞麦时,却会掏出手机,一边拍视频一边剪片子,发到短视频平台上去,虽然只是简单地用手机一扫,不讲究什么构图,也不讲究什么镜头切换,但完全乐在其中,而竹内亮也现场露了几手,指导她如何把手机镜头翻转过来拍摄近景。

“所以就会感觉很奇妙,他们生活在偏僻的地方,没有什么知识,但是也会使用现在中国很流行的这些东西,真的很厉害。”竹内亮感叹。

展现更多样的中国

在纪录片拍摄期间,正好遇到了彝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火把节,竹内亮也感受了一次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火把节,打着火把,跳起了彝族达体舞。

虽然已经在中国定居多年,走过了不少城市,但这一次的凉山之行,也让竹内亮感受到了中国的广袤和多元,这也是他这部纪录片所想要展现的主题之一。

“之前我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展现城市里的中国,包括最新的高科技等等,这一次是乡村里的中国,与城市里的中国特别不一样。”竹内亮告诉记者,之前在城市拍摄,提到自己是日本人,很多人都习以为常,完全不会觉得惊奇,很多人也都去过日本,但是在凉山,自己却经常被团团围住,许多人都说,这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

竹内亮给自己的这部作品满意度的评价是75%,《走近大凉山》也与他以往的纪录片风格相似,轻松、自在,没有说教,而是用镜头体验式真实地呈现,在体验过程中,竹内亮也不断感叹,大凉山的变化真的太厉害了。

纪录片中,还展现了许多凉山风光。大山的阻隔,带给了这里偏僻和发展的难题,但也留给了这里美丽的自然风景,在城市里见不到的景致。在拍摄期间,竹内亮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大凉山,您真的很美”

在纪录片末尾,竹内亮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五月天的歌曲,歌声飘荡在山间,格外动听。

(图片及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