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文铭权
在眉山市东坡区,有一种具有色彩“嫩黄”、口味"酥饴”的油炙食品,为当地名小吃。最为有名叫“千层饼”,其表面千层重叠,酥皮层次均匀,螺纺卷典清晰、油酥浓香,细腻爽口。由于“千层饼”加入樱桃后状似龙眼,故又名为“龙眼酥”。
相传“龙眼酥”最早是由少年时期的苏东坡兄弟俩发明的。
北宋年间,中秋将近,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在案板上摆满面粉、井水、酥油、瓜果等,让大家制作点心。
看着弟弟苏辙用水和面,调皮的苏轼想做一种和弟弟不一样的点心,便在面粉里和入酥油。并高调宣布,自己和的面,最是好吃。而苏辙认为哥哥做的肯定不好吃。两兄弟争执不下。
程夫人没有下定论,而是分别在两兄弟的面团里揪出一团,揉搓在一起,加入芝麻和白糖,再由外向内卷成圆型,放入油锅中浸炸。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种面团相融在一起,在油锅中立即起酥,形成千层状,一圈又一圈,煞是好看。
程夫人把圆饼分成两半,交到兄弟手中,二人大口吃下,连说好吃。程夫人语重心长地对兄弟二人说,“兄弟一定要团结,就像这饼一样,要互相包容,形成一团,生活才会美好幸福。”
这个月饼千层重叠,酥皮层次均匀,螺纺卷典清晰、油酥浓香,细腻爽口。经过近千年发展,后人又在“千层饼”中加入樱桃,小饼状似龙眼,故取之名为“龙眼酥”。
苏东坡家当年发明的“龙眼酥”,会不会就是北宋时期的月饼?从苏东坡当年所创作的诗文,或许能寻找到确切答案。
据眉山市非遗中心主任杨宇介绍,苏东坡不但是北宋时期誉满天下的大文豪,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对糕点颇有研究,曾有诗句描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其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是世人公认的月饼名称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直接根据。因此,美食家苏东坡对月饼拥有命名权,并制定出了首个月饼行业标准。
眉山龙眼酥制作工艺不很复杂。将芝麻酱加入白砂糖,猪油,以适量熟面粉揉匀成团作馅心。取适量面粉与化猪油揉匀成油水面团。两种面团各用手下成剂子,用油水面团包油酥面团,擀成约0.2厘米厚,40厘米长左右的条状,由处向内卷成圆筒,用刀从中切为两段,使截面朝下竖放在案上,压成圆皮,包入适量馅心,封口处捏牢向下放置,使酥胚成球状。然后在顶部用指尖压一小窝,化猪油在锅中烧至140度时放入酥胚,用小火浸炸,至起层发硬时捞出即可。成品要求大小均匀,层次分明,酥香甜润。
2015年,眉山市东坡区将“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该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