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如果一根距今8000多年的笛子摆在你眼前,并且告诉你它还能吹奏出7声音阶,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7月31日,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就推出了这样一个展览----“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这个展览展出了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的172件/套文物,它们从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一直跨越至明清时期,涵盖了骨笛、陶鼓、编钟、古琴等不同种类,一展中华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魅力。
中国古代音乐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记录着先民的情感与生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宏大气魄。地处中原的河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沉积和丰厚的音乐文化遗存。本次展览精选了河南出土和征集的自远古到近代的音乐文物精品172件/套,展品包括了陶埙、龙纹石磬、特镈、陶鼓到灰陶尊上倒立俑、彩绘坐部伎乐女俑、吹笙引凤画像砖、三彩听琴图枕、“飞泉漱玉”蕉叶式琴等各个时代的代表性音乐文物。整体展线以时间为序,分为“古拙质朴的精神之花——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钟鼓之乐与吴歈蔡讴——周秦音乐”、“歌舞大曲与竽瑟狂会——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宫廷燕乐与市集新音——隋唐至明清的音乐”四大展区,勾勒出中国音乐几千年来起承转合的辉煌图景,彰显中华文明鲜活的生命力与“和乐天下”的中国音乐精神。
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磅文物——
贾湖骨笛(距今9000年至7000年)
此次展览的镇展之宝。它是河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贾湖骨笛距今9000年至7000年,出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该遗址经过8次发掘,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分别有5孔、6孔、7孔、8孔,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此次亮相三星堆的骨笛,可以吹奏出7声音阶。据介绍,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早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它们的发现,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8000年前。
红陶鼓(距今7000年至5000年)
这件陶鼓的口缘环饰牙状倒钩,它用来固定和撑开皮革。下腹部的那圈小圆孔,就便于声音流动。据介绍,这面陶鼓经复原蒙皮后,拍击振动充分,声音洪亮,与今天的木鼓类似。不过,有学者认为这件器物存在一器多用的功能,另一种功能是作为瓮棺,用于盛殓婴儿尸体。
灰陶铃(距今7000年至5000年)
这个筒状陶铃,铃体腔内一般装有铃舌或铃棒,摇晃铃体就可碰击发声。有学者认为,这种陶铃可能是后世青铜乐器铙、钟的先祖之一。
龟甲响器(距今9000至7000年)
这也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陶制发音器具。在器内装上陶丸或石子,摇振作响。这件龟甲响器出土于贾湖遗址,据说运用于宗教仪式舞蹈,把它挂在舞者身上或手脚上。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响器,对探索我国音乐文明之源具有重要意义。
骨排箫(公元前1046至前771年)
这件骨排箫距今3000多年,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关键考古人员测试发现,它的音乐空灵悠扬,音域达3个八度,非笛箫类单管乐器所能及。
编钟(公元前770-前476年)
这组编钟刻有铭文,大意是某年灭亡了一个国乐,于是封地的人做了这套礼乐编钟,希望美好的钟声永远伴随。
黄釉扁壶(公元550-577年)
这是一件北齐时期的文物。幸福面上装饰的就是胡腾舞图像,中间一人起舞于莲座,左二人吹笛,打拍,右二人击钹,弹琵琶。五人高鼻深目,着胡装胡靴,是当时西域人的形象。胡腾舞是以旋转功夫见长的西域男子独舞,这件扁壶是胡腾舞传入中原最直观的例证。
彩绘坐部伎女乐俑(公元581-618年)
该组女乐俑造型和服饰大体相当,俑姿各异,形象生动。她们分别持排箫、五弦琵琶、曲颈琵琶、筚篥、钹、笛和竖箜篌等乐器,另外1人击掌和乐,共同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宴乐演出场面。坐部伎是唐代乐舞坐、立二部之一,唐玄宗时正式设立。这组伎乐俑的出土,表明唐代坐部伎在隋时已见雏形。
此次展览中,还有表现胡人舞姿的汉代画像砖
有唐代精美的扶琴引凤镜
有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唐代细腰红陶鼓
有三彩骑马乐俑
有来自宋代,体量巨大的铜鼓
以及各种乐舞俑雕砖,古琴,相当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观众浴室入体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此次文物展采用了“有声展”的形式,将琳琅满目的古代乐器与音乐图像以及复原影像、拟古乐曲相结合,并推出虚拟现实(VR)展和电子语音导览、“大乐署升职记”互动游戏等线上资源,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只需要花5元,就可以前往观展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喜欢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