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伊始就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人民立场,其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近百年来,尽管中国已发生沧桑巨变,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未改变。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最有力的理论武器,聚焦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抓住事物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之一

●能否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一个政党来说,直接关乎其事业的成败。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学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以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并不容易。比如在国际共运史上,斯大林就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矛盾,因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完全适应的。直到晚年他才勉强承认,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在毛泽东看来,不仅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即使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有矛盾,那时还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等矛盾。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还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矛盾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主要矛盾则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要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们党面临十分困难的工作局面。千头万绪,怎样打开新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果断地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已跃上新的大台阶。特别是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在14亿人的国度消灭了绝对贫困,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反之,如果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们在工作中就难免要犯“左”或“右”的错误。比如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没有看清楚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广大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对工人、农民的革命性力量缺乏深刻的认识,于是他把中国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鼓吹“二次革命”论,主动放弃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这种右倾机会主义影响下,当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时,我们党没有还手之力,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惨败。又如,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党的八大决议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该说,这一表述是不准确的,特别是最后一句“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当时就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意味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基本适应的。尽管表述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还是准确的。然而,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决议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在当时并未形成全党的共识,因而很快就被否定了,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全党的工作重心长期不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上述表明,能否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一个政党来说,直接关乎其事业的成败。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学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以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担当和使命

●在阶级社会,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无阶级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则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都是这些矛盾的主要涉及者及推动矛盾解决的主要力量。社会主要矛盾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把解决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为自己的担当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因此,在任何社会中,人民群众都居于主体地位。很难想象,在人民群众居于主体地位的各种形态的人类社会,其主要矛盾会与人民群众毫不相干。事实上,在阶级社会,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无阶级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则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都是这些矛盾的主要涉及者及推动矛盾解决的主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鲜活旺盛生命力、战斗力的活力源泉。社会主要矛盾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统一性,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自己的担当和使命。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必须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国社会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广大的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当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使命,就是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此之际,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动抛弃前嫌,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一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要立即着手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说,阶级矛盾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创造性地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为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应该说阶级矛盾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为此,党的八大决议做出了科学的判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党后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直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党才重新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判断,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发生了新的转化。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科学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使全党明确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紧抓住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好。

上述表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与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内在统一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把解决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为自己的担当和使命。

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须从其主要方面入手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等诸多方面;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市场的有效供给不充分、公平正义不充分、法治安全不充分、社会保障不充分等。只有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解决,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而,要解决好主要矛盾,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聚焦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矛盾的另一方则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了收入分配、文化教育、环境生态、公平正义、健康医疗、劳动就业、法治平安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不难看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着力解决。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内容之一,是对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等诸多方面。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就需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改善七亿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东北振兴和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让更广地区更多人口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人口规模,缩小贫富差距等等。只有把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和办法,促进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才能完成第一个阶段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充分问题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内容之一,也是对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发展不充分指的是发展存在不足和水平不高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发展短板。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市场的有效供给不充分、公平正义不充分、法治安全不充分、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忧心事,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需要,在发展中更好地增进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这就要求我们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相适相生,人与自然相适相宜的自然生态格局,满足人们对公园城市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清新空气、洁净水和优美生态环境的美好需要;要求我们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医疗事业,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的教育和健康养老的需求等等。只有把发展不充分问题作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确定科学有效的战略举措,促进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解决,才能完成第二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活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执笔:胡学举,省社科院副院长、编审;郑钧蔚,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胡广宇,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