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盟新寨

川报观察记者 魏冯

“今年可以过个好年了!”1月1日,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二组,村民阿索瓦格笑着说。

阿索瓦格曾是一名贫困户,一年靠种土豆、苦荞、玉米,有数千元收入,钱常不够用——“小女儿上大学,每年3万元学费、生活费;老伴中风了,每年花好几千元治病。”

在他口中,记者听到了与实际收入并不匹配的开支。阿索瓦格说,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努努力能还上。加上今年开客栈、入合作社,应该能完成年收入数万元的“小目标”。

他的信心来自哪里?记者在凉山州彝海镇彝海村找到了答案。

阿索瓦格的新家

“这里曾是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的地方!”彝海村村支书马强说,1935年,小叶丹与刘伯承彝海结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过去几十年,彝海村的“红色历史”似一笔“沉睡”的旅游资源。

前几年,有企业看中这块“红色宝地”想要开发,但被村里拒绝。“他们想让村民搬离,单独开发旅游景区。”马强表示,倘若与这类企业合作,村民便不能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难享旅游扶贫红利。

转机发生在2016年,冕宁县政府与四川能投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拟投入3亿元开发彝海红色旅游项目,其中,用于“结盟新寨”旅游项目投资预计约800万元。

对马强来说,这笔投入让彝海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他们看到全村旅游脱贫的希望。

四川能投彝海项目负责人介绍,2016年,企业决定盘活这笔红色资源,和村民共同开发这片土地,以“以租带捐”模式租下4个红色展馆。

结盟新寨

一建展馆

1号馆“彝寨新颜”,讲述“结盟新寨”的历史故事;2号馆“走出凉山”,展示农副产品、土特产品;3号馆“走进彝家”,内设精品民宿客栈样板间,展示彝族风土人情;4号馆“结盟文创”,展销原创红色旅游、彝族特色纪念品。

结盟文创

二造民居

36幢新房,为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同时能将“新房”变“客栈”。从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到红瓦黄墙的新民居,不少村民都用了一个词——“翻天覆地”。

阿索瓦格指着彝海村一处旧居告诉记者,以前他家每逢下雨就会漏雨,不时钻进老鼠;而今,新民居不仅能自己改造成小卖部、民宿客栈,附近还设了幼儿园、图书馆等综合设施。

“36幢房子只是第一批。”四川能投彝海项目负责人表示,“结盟新寨”规划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总计97户,将分3期实施,未来新民居分成三种——“村民自主设计,自负盈亏;村民和企业共同建造,合理分成;村民交给企业管理,获得部分经营收益。”

该负责人坦言,过去她认为企业参与扶贫是单向给予,后来发现这类帮扶并不长久,还会为村民带来返贫危险。“很多贫困户拿到补贴、住上新房,不知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

“企业参与扶贫的重点,正是要带动村民如何赚钱。”该负责人表示,未来企业还将与合作社展开多方合作,将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渠道。目前 “结盟新寨”项目已带动当地50人就业,阿索瓦格也是其中之一。

新年第1天,四川能投彝海项目负责人为整个彝海村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今年10月前,把彝海村所在景区建成国家4A景区,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万元,带动就业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