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一辈子的田间地头,也做了一辈子农业技术。”65岁的成都市蒲江果业联合会会长陈维君,这样介绍自己。1975年,高中毕业的陈维君回到老家做农技员,从此便与土地结缘。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红橘还是难得吃到的水果,但现在,蒲江的柑橘产业已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陈维君(左)和雷清良(右)。本报记者杜铠兵摄

改良品种用红橘嫁接红橘

2020年12月28日,记者走进蒲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饱满的柑橘挂满枝头,正在进行最后的甜蜜酝酿。“用红橘嫁接红橘,是我进行品种改良走出的第一步。”陈维君通过实验发现,将不同地区的红橘进行嫁接,结出的果实更大,抗病性也有所提升。

此后,脐橙、血橙、夏橙、蜜柑等品种引入四川,蒲江的农技人员便在以红橘树为母本的基础上,将这些新品种进行嫁接改良,逐渐丰富了蒲江的柑橘品种。2000年前后,蒲江柑橘种植面积达28万亩,但主要都是脐橙、蜜柑等中熟品种。由于全国各地种植规模发展迅速,加上管理模式的相对粗放,柑橘销售面临困境。

于是,蒲江又引入了椪柑、爱媛等杂柑品种,并最早开始推广高接换种技术,大力发展晚熟柑橘。“我们不光要选育品质好的品种,而且要选育出只能在蒲江种出好品质的品种。”蒲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雷清良表示。

技术支撑蒲江柑橘引客来

从2003年开始,陈维君与雷清良合作至今已有17年的时间,二人共同摸索出了一套蒲江晚熟柑橘的种植技术。其中,高桩多枝头改良换代,是一大创新。在嫁接过程中,通过较高地保留树桩,在树枝上进行高、中、低多个层次和方向的嫁接,嫁接出来的果树树型通风透光,且恢复生长的过程缩短,一年就能长成适宜的树貌。

除此以外,健康壮树挂果、单株疏果定量、单果套袋过冬、留树保鲜都是蒲江发展晚熟柑橘路上的重大突破。尤其是留树保鲜技术的成熟,可以将爱媛橙、春见、不知火延迟到来年春天错季上市,在提升口感的基础上卖出好价钱。

“从前期的增施肥料、冬季清园,再到疏果、精细套袋、薄膜覆盖,以及配套的生草栽培、土壤改良等方面,我们都有了系统化的操作经验。”陈维君很自豪,这套成熟的技术引起了行业内的竞相学习,蒲江经验也逐渐辐射到其他产区。“产要推动销,销要拉动产。”2002年1月,陈维君创立鹤山果品协会,2005年6月创建全省首个协会党支部,2009年又创办全国首个果业联合社、联合会。陈维君认为,在生产技术逐步完善,种植规模起来以后,如何破解销售端成为重点。多年来,陈维君与雷清良共同做好农产品检疫、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外来客商营造了良好的营销环境,蒲江柑橘蜚声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