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3月以来,“给保洁阿姨设立休息室”的话题被广泛讨论。从厕所尽头的一个隔间,到楼梯拐角、污洗间、配电室等,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隐秘角落”被大众看见。这些狭窄的空间被保洁人员用来吃饭、洗漱、短暂休憩……

其实对不少人来说,早已对保洁员在仓库、楼梯间、厕所工具间休息的场景习以为常了。这一次的网络讨论,才让大多数人第一次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如,有网友说自己上班的地方,保洁阿姨就在厕所隔间里吃饭、休息,“中午就坐着马桶靠着睡”,时间久了,很容易把这种状态当做是默认的。呼吁为保洁员设立休息室,争取的不只是一间休息室,更是唤起全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对个体的尊重。

“网络共情”或许能推动一时的改变,但解决根子上的问题还得靠制度保障。被折叠、被压缩的不仅是休息空间,更是基本权利保障。从实际来看,保洁行业普遍存在外包制度,保洁人员往往成为劳动关系中的“边缘人”,用人方往往不会为他们提供休息间。近年来,尽管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有的地方把建设一线职工休息室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推进,但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权益保障要么缺位,要么不到位。

“给保洁阿姨设立休息室”的讨论有多火热,承载着的真正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期待就有多高。不只是保洁人员,不少一线劳动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午饭之后、工作间隙,想喝口水、吃个饭、喘息一下,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不停留于一次热点讨论,从“看见”开始,把褶皱铺开,用切实行动具体地改善一群人的工作环境,才是这温暖“一瞥”真正的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