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立峰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反映的遭遇让人直呼“离谱”——本想应聘骑手赚高薪,却被中介“套”进租车贷,还因拒绝补交“隐形费用”被疯狂催贷,甚至征信“躺枪”。这哪里是招聘,分明是从“高薪诱饵”到“贷款绑架”的连环套路。

梳理事件脉络,涉事中介的“收割术”堪称娴熟:先以“日入300元”的噱头吸引求职者,再用“配车便利”诱导签订电子租车合同,口头承诺“随时退租”,退车时却要补交翻倍租金。更恶劣的是,中介不仅擅自采集用户通讯录信息,还以“视频承诺”规避法律风险,摆明是“挖坑等你跳”。

这种“招聘变放贷”套路,求职者不瞪大眼睛仔细甄别极易上当。事件中,涉事中介办公场所张贴美团商标,自称“美团合作商”,这种“狐假虎威”尤为可恨。租赁平台“解约必须通过商家操作”的规则,也有“甩锅”嫌疑,等于将主动权完全交给中介,变相纵容其设置退租障碍。这种若只顾扩张业务、忽视合作商风控的行为,只会助长“套路”歪风。黑猫投诉上8000余条对“拍小租”的投诉,足见其模式之弊。

要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不能只靠求职者“火眼金睛”。监管部门应对“高薪招聘+租车贷”组合套路进行治理,重点打击合同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招聘和租赁平台须承担主体责任,对合作商家实行“黑名单”制度,并建立便捷的投诉维权通道。从平台经济发展角度看,也需健全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追偿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当“求职”沦为“套路贷”的猎物,损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还会扰乱就业市场秩序。唯有让挖坑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守住就业市场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