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贺宝利
责任编辑 | 肖莎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携手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内容重点突出了食品标签、特殊膳食、营养标示、致敏物质提示等近年来公众关切的关键领域。
新系列标准亮点纷呈,直击我国食品行业安全“痛点”,有五大内容可圈可点。
其一,“数字标签”的推广应用,实现了食品商品的深度“溯源”。依据新标准,消费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获取更加详细的食品信息,包括食品产地、生产工艺、营养成分等深度信息,从而帮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能作出更符合自身需求和偏好的购买决策。
其二,新标准对“过敏原标识”有强制要求。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过敏人群数量近年也呈上升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统一的过敏原标识规范,导致过敏体质消费者面临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新国标明确要求对八大类常见致敏物质进行强制标示,并以加粗、下划线等醒目方式呈现。这一规定将极大提高过敏人群的购物安全系数。
其三,新标准下“营养标签”升级,将对公众疾病预防控制产生深远影响。新标准将强制标识的营养素从“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新增糖和饱和脂肪(酸)两项指标,这与当前慢性病防控的公共卫生目标高度一致。研究表明,过量摄入添加糖和饱和脂肪是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慢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通过强制标识这些成分含量,消费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食品的营养构成,做出符合健康饮食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还要求标注“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的提示语。
其四,“零添加”禁令实施,将重塑消费者的理性认知,也为食品企业过度营销敲了一记警钟。近年来,“零添加”概念被过度营销,甚至被神化为“健康”“安全”的代名词,导致部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非理性的认知。新国标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旨在纠正这种认知偏差。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加理性、科学的食品消费文化。
其五,“保质期标识”变革为“到期日”,而非传统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模式。这一变化,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处理成本,避免了因计算错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新标准还规定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不标识生产日期,仅标识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这一灵活性安排兼顾了不同类型食品的特性,体现出标准制定的实用主义理念。
针对“保质期”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同步出台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新国标的执行力度。该办法针对食品日期“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等实际问题,规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日期标注在主要展示版面或明确指引位置;使用白底黑字等对比明显的形式;按照年、月、日顺序标注“到期日”。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体现了监管思维的转变——从单纯强调合规性到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还配套发布了29项检验方法标准,包括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污染物、真菌毒素、诺如病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检验方法。这些方法标准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等基础性标准相配套,进一步完善了检验方法体系,扩大了检测范围,优化了检测步骤,提高了适用性和操作性。新的检测标准无疑会倒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把控,进一步增加品牌信任度。
到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国标1660项,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已经建起了食品安全保障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础上,新国标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响应消费者高度关切的“热点”与食品行业“痛点”,对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推动社会理性消费、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从食品企业发展的需求角度去看,食品安全新国标的发布绝非简单的“技术性”调整,而是通过“指标”的“硬性”要求,倒逼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调整与转型升级。某种意义上讲,高质量的企业必将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正所谓“合规了”,相对就能出“正品”,是“正品”使用起来也就相对“安全”。
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新国标的出台既是保障民生的伟大工程,也是行业产业升级的强劲助推剂。对于企业而言,合规是发展底线,创新是前行出路,唯有将食品安全内化为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方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双赢。
END
视觉编辑 | 王硕 马蓉蓉